
(1).喻賢臣。《易·乾》:“見羣龍,無首,吉。”《後漢書·郎顗傳》:“ 唐堯 在上,羣龍為用; 文 武 創德, 周 召 作輔。” 李賢 注:“羣龍,喻賢臣也。” 唐 王維 《送友人歸山歌》:“羣龍兮滿朝,君何為兮空谷。”參見“ 羣龍無首 ”。
(2).喻群聖。《文選·班固<幽通賦>》:“登孔昊而上下兮,緯羣龍之所經。” 李善 注引 應劭 曰:“羣龍,喻羣聖也。自 伏羲 下訖 孔子 。”
“群龍”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核心釋義
比喻賢臣
源自《周易·乾卦》“見群龍無首,吉”,後《後漢書》引用此典,以“群龍”指代輔佐君王的傑出臣子,如唐代王維詩句“群龍兮滿朝,君何為兮空谷”。
象征群聖
《文選·班固〈幽通賦〉》李善注提到“群龍”喻指伏羲至孔子等曆代聖人,強調對先賢的尊崇。
二、現代延伸
作為成語時,可形容衆多強大力量的集合,如“群龍争霸”等場景。需注意其與“群龍無首”的區别:後者強調缺乏領導,而“群龍”本身無貶義。
三、使用示例
提示:若需具體古籍原文或更多例句,可參考《周易》《後漢書》及唐代詩詞。
《群龍》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指多條龍同時出現或聚合在一起的壯觀景象。這個詞的意思可以引申為衆多人或物集合在一起的壯觀景象,形容數量多且龐大。
《群龍》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羊”和“龍”,由4個筆畫組成。
《群龍》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神話故事中。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征着神奇、權威和吉祥,群龍出現的景象被賦予了強大和莊嚴的意義。
《群龍》的繁體字為「群龍」。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有所不同。關于《群龍》的古代寫法,具體資料暫無記載。
1.大街上人流如織,群龍般湧動着。
2.這家企業已經發展成為産業界的群龍之首。
群星、群英、群衆、群山。
衆多、大量、聚集、紮堆。
孤獨、寥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