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郭泰碑銘的意思、郭泰碑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郭泰碑銘的解釋

《後漢書·郭太傳》:“﹝ 郭太 卒,﹞四方之士千餘人,皆來會葬。同志者乃共刻石立碑, 蔡邕 為其文,既而謂 涿郡 盧植 曰:‘吾為碑銘多矣,皆有慙德,唯 郭有道 無愧色耳。’”後因以“郭泰碑銘”稱内容真實、感情真摯的碑文。 唐 羅隱 《圉城偶作》詩:“自從 郭泰 碑銘後,隻見黃金不見人。”亦省作“ 郭碑 ”。 清 宋琬 《羅以獻胡去驕将歸武陵漢陽小集南園即席分韻》:“ 陳 榻雖懸多倦色, 郭 碑初就倍沾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郭泰碑銘”是源自東漢的典故,指内容真實、情感真摯的碑文,常用于稱頌逝者品行。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典故來源
    典出《後漢書·郭太傳》。東漢名士郭泰(字林宗,一作郭太)去世後,四方千餘人前來送葬。文學家蔡邕為其撰寫碑文,完成後感歎:“我作過許多碑銘,唯有郭有道的碑文毫無虛飾,問心無愧。”

  2. 核心含義
    該典故代指真實無虛、情感深切的碑文,強調對逝者生平品行的如實記錄與高度贊譽。後世也借“郭泰碑銘”比喻對人物德行的公正評價。

  3. 文學引用
    唐代詩人羅隱在《圉城偶作》中寫道:“自從郭泰碑銘後,隻見黃金不見人”,以反諷筆法對比蔡邕的真誠與後世碑文的浮誇。

  4. 辨析誤區
    需注意:部分資料誤将郭泰關聯至唐代将領,實為混淆。典故中的郭泰為東漢名士,以德行著稱,與軍事功績無關。

  5. 延伸意義
    該詞隱含對“文以載道”的追求,強調文字應如實反映人物精神,而非虛飾功利。

網絡擴展解釋二

《郭泰碑銘》是什麼意思

《郭泰碑銘》是中國曆史上一部重要的碑銘文。它是南朝宋時期郭泰所刻的一塊石碑,内容主要是對當時政治腐敗、社會弊端進行批判。這部碑銘以其犀利的文字和思想内涵而聞名,被視為文人政治批評的經典之作。

拆分部首和筆畫

《郭泰碑銘》的内容分為《後文》和《前文》兩部分。在《後文》中,拆分部首可以分為:
• 郭:阝(邑)+ 兒
• 泰:氵(永)+ 大
• 碑:石 + 匕
• 銘:金 + 辶(走)

根據拆分部首和組合的筆畫數,郭泰碑銘一共有17畫筆。

來源

《郭泰碑銘》刻于南朝宋大明三年(465年),是當時南朝社會政治動蕩的反映。該碑最初立于建康(今杭州),後移至紹興,如今存放于中國南方文化名城杭州。

繁體

《郭泰碑銘》的繁體字為:
「郭泰碑銘」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郭泰碑銘中的漢字有些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常見的有:
• 雨字旁的“雨”與現代的“雨”形狀不同
• 艮字旁的“艮”與現代的“艮”形狀不同
• 鼎字旁的“鼎”與現代的“鼎”形狀不同

例句

《郭泰碑銘》包含了許多犀利的文字。以下是其中一句例句:
「楚國之人,非有宋帝以蒲為谷,以蠙為米,則懸腸揖盜,剖心侑盜。」
這句話表達了當時社會貧富懸殊的現象。

組詞

根據《郭泰碑銘》中的一些關鍵詞彙,可以組成以下詞語:
• 文人
• 政治
• 批判
• 動蕩
• 犀利
• 社會弊端
• 社會貧富懸殊

近義詞

與《郭泰碑銘》相關的近義詞包括:
• 《盧氏政論》
• 《石門碑》
• 《譚嗣同墓志銘》
這些文獻作品也具有類似的文學風格和内容。

反義詞

與《郭泰碑銘》的反義詞不太適用,因為它是一部文獻作品并沒有明确的對立概念。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