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大橈 ”。傳說為 黃帝 史官,始作甲子。《呂氏春秋·尊師》:“ 黃帝 師 大撓 。” 高誘 注:“ 大撓 作甲子。” 清 龔自珍 《辨仙行》:“九皇五伯升且淪, 大橈 以來未浹旬。”
“大撓”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人物,其含義及背景可綜合如下:
“大撓”亦寫作“大橈”,據文獻記載為黃帝的史官,被認為是天幹地支紀年法(甲子)的創始人。這一說法在《呂氏春秋·尊師》中明确提到:“黃帝師大撓”,東漢學者高誘進一步注解:“大撓作甲子”。
他創造的天幹地支系統(十天幹與十二地支相配)是中國古代曆法、計時的重要基礎,影響延續至今。清代龔自珍在《辨仙行》中提及“大橈以來未浹旬”,側面印證其曆史地位。
部分文獻将“大撓”與“大桡”混用,可能因古代通假字或傳抄差異導緻。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
如需進一步了解其在甲子曆法中的具體作用,可參考《呂氏春秋》及曆代史書注疏。
《大撓》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用于形容人或事物受到嚴重幹擾、阻礙或擾亂,無法順利進行或發展的狀态。
《大撓》兩個字的部首分别為「大」和「攴」,共計11個筆畫。其中,「大」的部首為「一」,「攴」的部首為「攵」。
《大撓》的意思源自古代漢語詞彙,一般指被幹擾的事物被撓亂的情況。在現代漢語中,廣泛用于形容人或事物受到幹擾、阻礙或擾亂而無法正常進行或發展的狀态,常用于書面語或口語中。
《大撓》的繁體字為「大撓」。
根據古時的漢字書寫規範,「撓」的古寫形式為「撓」,由「手」和「堯」組成;而「大」的古寫形式也有多種,常見的為「大」,由兩個橫數撇橫組成。
1. 他始終無法完成那個項目,因為被各種瑣事大撓了一直無法集中精力。
2. 這次的會議因為突發事件的出現而被大撓了進程,無法按原計劃進行。
1. 追撓:指追究、追查并幹擾某人或某事。
2. 煩撓:指心煩意亂,被困擾或騷擾。
1. 幹擾
2. 阻礙
3. 擾亂
1. 順利
2. 無幹擾
3. 和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