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護城河。《金史·承晖傳》:“雨潦害稼, 承暉 決引潦水納之濠隍。”《金史·烏延吾裡補傳》:“方夷濠隍,城中兵來拒, 吾裡補 以本部擊卻之。”
“濠隍”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濠隍(拼音:háo huáng)指護城河,尤其指城牆外的防禦溝渠。其字面中,“濠”即護城河,“隍”指無水的城壕,兩者合稱強調城池的防禦體系。
如需更深入的曆史用例,可參考《金史》原文或相關古籍注解。
《濠隍》(háo huáng)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下面分别介紹濠隍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濠(háo)的部首是水(氵),總共有11畫;隍(huáng)的部首是阝,總共有8畫。
《濠隍》這個詞語來源于古代漢語,濠指的是池塘或水溝,常用來指代保衛城牆的護城河。隍是指城牆外的土山或土堆。合在一起,濠隍形容的是一種固守和防衛的地理陣勢。
濠隍的繁體字為「濠塢」。
在古時候,濠隍的寫法有所變化。濠的古字形為「壕」,隍的古字形為「黃」。
在明代鄭成功的《拟行狀》中有這樣一句:“若雲無能效命降敵,殺鋤明鄭底下,那麼東社濠隍千裡王。”
濠隍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成各種詞組,例如:濠城(城池)、濠堤(西禅寺濠堤)、隍牆(護衛城牆的土山)、隍塞(守衛城牆的軍士)等。
濠隍的近義詞包括護城河、城垣和城堡。
濠隍的反義詞包括開放、通暢和溝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