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覺悟,明白。《壇經·忏悔品》:“自性變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覺。”
(2).覺察;發覺。 明 陶宗儀 《辍耕錄·陰府辯詞》:“側室 刁氏 有娠,妻怒之,箠撻苦楚,晝夜不息,數次自經與溺,以省覺不得死。”
(3).蘇醒,睡醒。《水浒傳》第四五回:“若怕五更睡着了,不知省覺,卻那裡尋得一個報曉的頭陀,買他來後門頭,大敲木魚,高聲叫佛,便好出去。”《醒世恒言·佛印師四調琴娘》:“和尚鼻息如雷,那裡搖得覺……自初更搖起,隻要守和尚省覺,直守到五更,也不省。”
“省覺”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覺悟、明白
指對事物本質或道理的深刻領悟。例如《壇經·忏悔品》中提到:“自性變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覺。”,強調未覺悟者難以察覺内在變化。
覺察、發覺
表示通過觀察或思考後意識到某種情況。明代陶宗儀《辍耕錄·陰府辯詞》中描述:“數次自經與溺,以省覺不得死。”,指當事人多次嘗試自殺卻未能成功,最終被察覺。
蘇醒、睡醒
多用于描述從睡眠或昏迷中清醒的狀态。如《水浒傳》第四五回提到“若怕五更睡着了,不知省覺”,需借助外力喚醒。
如需更完整的例句或出處,可參考《壇經》《辍耕錄》等古籍原文。
《省覺》是一個漢字詞語,由“省”和“覺”兩個字組成。
“省”字的部首是目,總共有10畫。它的拆分部首是⻖,讀音為shěng。在繁體字中,“省”字的寫法是“眚”。
“覺”字的部首是角,總共有11畫。它的拆分部首是⺈,讀音為jué。在繁體字中,“覺”字的寫法是“覺”。
《省覺》一詞的來源是民間俗語和直覺的結合,意為通過省察和覺悟來認識問題或解決困境。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主要采用的是篆書和隸書。在篆書中,“省”字的寫法是“⻖”加“目”,而“覺”字的寫法是“⺈”加“角”。
以下是一些關于《省覺》的例句:
以下是一些與《省覺》相關的詞語:
通過對《省覺》這個詞的了解,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它的意義、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以及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同時,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它來描述通過省察和覺悟獲得認識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