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幹預。亦謂理其事而正其本。《後漢書·樂恢傳》:“陛下富於春秋,纂承大業,諸舅不宜幹正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易·謙》“謙,亨” 唐 孔穎達 疏:“謙為諸行之善,是善之最極,而不言元與利、貞及吉者,元是物首也;利貞是幹正也。於人既為謙退,何可為之首也?以謙下人,何以幹正於物?故不雲元與利、貞也。”
“幹正”一詞的釋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需結合古代文獻和現代用法綜合理解:
基本釋義
出處與演變
該詞最早見于《後漢書》等古籍,唐孔穎達在《易·謙》疏中進一步解釋“利貞是幹正也”,此處“幹正”指通過行動使事物歸于正道。現代漢語中逐漸演變為對個人品德的描述。
使用場景
注意:低權威性網頁(如、4)的解釋與高權威來源存在部分重疊,建議優先參考古籍和權威詞典釋義。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後漢書》原文。
幹正(gàn zhèng)是一個常用的詞彙,它有着豐富的含義和用法。
幹字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幹”部,右邊是“十”部。在現代漢字中,它有4個筆畫。
幹字最早源自古代象形字,它的原意是指樹幹或植物的主幹。後來逐漸引申為指事物的核心或主要部分。
在繁體字中,幹字的寫法為「幹」。
在古代,幹字的寫法稍有不同。它由“蔔”部和“幺”部組成,并且沒有“十”部作為右邊的構件。古代的幹字形狀更接近于一個擦拭的動作。
1. 他是公司的幹正,負責決策和管理事務。
2. 幹正的努力終于得到了回報。
3. 這塊土地還沒有開墾,需要進行土地幹正工作。
幹部、幹活、幹燥、幹淨、主幹等。
核心、主要、重要、首要等。
次要、次幹、附屬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