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幹正的意思、幹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幹正的解釋

猶幹預。亦謂理其事而正其本。《後漢書·樂恢傳》:“陛下富於春秋,纂承大業,諸舅不宜幹正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易·謙》“謙,亨” 唐 孔穎達 疏:“謙為諸行之善,是善之最極,而不言元與利、貞及吉者,元是物首也;利貞是幹正也。於人既為謙退,何可為之首也?以謙下人,何以幹正於物?故不雲元與利、貞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幹正”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屬于複合動詞結構,需拆分解釋其語義及用法:

一、詞義解析

  1. “幹”指從事、辦理具體事務,《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标注其核心含義為“做(事)”。例如《論語·為政》中“敏于事而慎于言”即體現此意。

  2. “正”表示符合規範或道義标準,《漢語大詞典》定義為“合于法則、規矩的”,常與行為動詞搭配構成複合詞,如“正己”“正身”等典故用法。

二、組合語義 “幹正”作為動賓短語,指從事符合社會規範或道德準則的事務。例如明代《警世通言》中“專心幹正經營生”即描述從事正當職業的場景。該結構強調行為動機與方式的正當性,多用于口語表達(來源:《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三、現代使用特征 在當代語境中多用于勸誡語境,如“少玩手機多幹正事”,此時“正”隱含符合個人發展或社會期待的價值判斷。語言學研究表明這類組合具有臨時性短語特征,尚未凝固為固定詞條(來源:北京大學CCL語料庫)。

網絡擴展解釋

“幹正”一詞的釋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需結合古代文獻和現代用法綜合理解:

  1. 基本釋義

    • 古代用法(動詞性):指幹預或治理事務以匡正根本,如《後漢書·樂恢傳》提到“諸舅不宜幹正王室”,強調對權力核心的介入。
    • 現代用法(形容詞性):形容人品德正直、誠實可靠,如“幹正的人”指行事光明磊落、遵循道德準則者。
  2. 出處與演變
    該詞最早見于《後漢書》等古籍,唐孔穎達在《易·謙》疏中進一步解釋“利貞是幹正也”,此處“幹正”指通過行動使事物歸于正道。現代漢語中逐漸演變為對個人品德的描述。

  3. 使用場景

    • 古代多用于政治或哲學讨論,如批評外戚幹政(“幹正王室”)或闡釋謙遜與治理的關系。
    • 現代主要用于評價個人道德,例如稱贊某人“為人幹正”。

注意:低權威性網頁(如、4)的解釋與高權威來源存在部分重疊,建議優先參考古籍和權威詞典釋義。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後漢書》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阿郎雜碎霸才白乳報恩便帽博籴誠善床闼出逃大兵道館登手登腳犯患複下負崄改籥憨嬉颢穹宏盛黃垩劃圈基本粒子積困驚定津漈禁絕禁侍咎戒鞠稚空緑寬留狼多肉少梁鷰狸頭瓜六膳理值磨了半截舌頭默坐内合歐碧疲乘蒨璨淺明齊齒呼棄國羣昏融融洩洩三府删本衰裳殊鄰四部浽溦貼花通譜推口無所不通橡皮線罅穴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