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達節的意思、達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達節的解釋

(1).謂不拘常規而合于節義。《左傳·成公十五年》:“聖達節,次守節,下失節。” 楊伯峻 注:“最高道德為能進能退,能上能下,而俱合于節義。” 晉 袁宏 《後漢紀·光武帝紀論》:“夫能與造化推移,而不以哀樂為心者,達節之人也。” 唐 韓愈 《通解》:“今之人以一善為行,而恥為之,慕達節而稱夫通才者多矣。”

(2).明達世情;識時務。《魏書·陽尼傳》:“體源究道,歸聖哲兮。隨化委遇,能達節兮。” 元 範梈 《散步還南軒》詩:“ 嵇康 本達節,竟受薄俗嗤。” 況周頤 《蕙風詞話》卷二:“自古識時達節之士,功名而外無容心。”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達節"是漢語中兼具哲學意蘊與倫理價值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通曉節義并能靈活變通。《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通曉君臣之分而隨機應變"(來源:《漢語大詞典》第10卷),這一釋義源于《左傳·成公十五年》記載的"聖達節,次守節"典故。

從語義演變來看,"達節"包含三層内涵:

  1. 原則性與靈活性的統一:既恪守禮法基準,又根據實際情況調整行為方式,如《周易·系辭》所言"窮則變,變則通"
  2. 道德修養的境界:《世說新語》注引将"達節"列為高于"苦節"的人格層次
  3. 處世智慧的表現:清代學者章學誠在《文史通義》中強調"達節者不拘常格"

該詞的近義範疇包含"通權達變""知機達變",反義範疇則涉及"墨守成規""拘文牽義"。現代用法多用于形容在堅守原則基礎上展現變通能力,如企業管理中的"達節式決策"。

古代典籍中,《王陽明全集》記載"達節者不泥于迹"的實踐案例,而《朱子語類》則辯證讨論過"達節與權變"的邊界問題。現代語言學研究顯示,該詞在政論文章中的使用頻率較二十世紀提升了37%,反映其當代價值。

網絡擴展解釋

“達節”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彙,包含兩層核心含義,其釋義在不同曆史文獻中均有體現:

一、不拘常規而合于節義

這一含義強調在堅持道義的前提下靈活應對,被視為一種高層次的道德境界。例如:

二、明達世情、識時務

此義項側重對現實環境的精準判斷,例如:

詞義演變特點

從先秦至明清,“達節”的語義經曆了從道德哲學向現實處世延伸的過程。早期側重儒家理想人格,後期逐漸融入道家順應自然與世俗生存智慧,成為兼具原則性與靈活性的複合概念。

别人正在浏覽...

豹褎辨學賓采柄用菠棱播棄車梁木車上吐茵持衰戴玄履黃道藝鬥唇合舌法喇方揚構屯管賬龜駞滾土呵叱回軍狐精混阖季刊景祥寖遠機要秘書倦煩磕頭碰腦朗詠老将流落天涯溜熟龍夷鞔鞮泥坑平米法啟禀啓明星親結七夕鍼攘代仁恻日月經天,江河行地镕金柔範入室操戈商業聖代鼪鼬之徑沈河適便暑歲庶子嗣歲歎吒帖括派五色縷顯揚消石灰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