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歎咤 ”。
||亦作“ 嘆咤 ”。由于憤激而慨歎。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續集·支諾臯下》:“ 懷玉 ( 李懷玉 )抱冤無訴,於獄中壘石象佛,默期冥報,時近臘日,心慕同儕,嘆吒而睡。”《資治通鑒·魏高貴鄉公甘露三年》:“ 吳主 大怒,上馬帶鞬執弓欲出,曰:‘孤 大皇帝 適子,在位已五年,誰敢不從者!’侍中近臣及乳母共牽攀止之,不得出,嘆咤不食,駡 全後 曰:‘爾父憒憒,敗我大事!’”
“歎吒”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以下為詳細解釋:
如需進一步查閱具體古籍例句(如《酉陽雜俎》《聊齋志異》),中的文獻來源。
《歎吒》是一個漢語詞語,表示因憤怒、激動等情緒而發出的歎息和呼喊聲。它可以用來形容人們因為某種原因而感到憤怒、激動而發出的聲音。
《歎吒》這個詞的部首是口(kǒu)字旁,共有6個筆畫。
《歎吒》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音樂表演中。在古代,人們用吹奏樂器或唱歌來表達情感,并通過發出歎息和呼喊聲來增強情緒的表達。後來,這種聲音也被用來形容人們因激動而發出的呼喊聲,逐漸演變成現代漢語中的詞語。
繁體字中使用的是「歎吒」來表示《歎吒》這個詞。
在古代的漢字中,描繪《歎吒》這個詞語的寫法可能稍有不同。但大緻上可以用「歎」和「吒」這兩個字來表達。
1. 他被不公正的待遇激怒了,于是發出了一聲憤怒的歎吒。
2. 在音樂會上,觀衆們聽到了歌唱家帶着激動情緒的歎吒。
1. 歎息:意為因傷感、悲觀等情緒而發出的歎息聲。
2. 呼喊:意為大聲喊叫或召喚。
3. 憤怒:意為極度憤慨、生氣。
1. 呼嘯:意為高聲刺耳地呼喊或發出尖銳的聲音。
2. 栖息:意為停留、歇息。
3. 怒吼:意為由于憤怒而發出的大聲呼喊。
1. 安靜:意為沒有聲音、安定、平靜。
2. 沉默:意為不說話、不發聲。
3. 平和:意為沒有激動情緒,安穩溫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