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色絲線。《西京雜記》卷三:“至七月七日臨 百子池 ,作《于闐樂》。樂畢,以五色縷相羈,謂為相連愛。”《淵鑒類函·歲時·五月五日一》引《風土記》:“﹝端午﹞造百索繫臂,一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名辟兵縷,一名五色縷,一名五色絲,一名朱索,又有條達等織組雜物以相贈遺。”
“五色縷”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豐富内涵的詞彙,其詳細解釋如下:
五色縷是由紅、黃、藍(或青)、白、黑五種顔色的絲線編織而成的飾物,字面意為“五彩絲線”,象征顔色繁雜多樣、絢麗斑斓。其名稱源于“五色”與“縷”的組合,“五色”代表傳統五行學說中的五種方位與德行,“縷”則指細長的線狀物。
起源與演變
象征意義
節慶習俗
宗教與民俗
五色縷在不同地區和典籍中别稱多樣,如“延年縷”“長命縷”“辟兵缯”“朱索”等。此外,其形态也衍生出類似飾物,如五彩繩、香包挂飾等,成為傳統手工藝的組成部分。
五色縷既是色彩美學的體現,也是中華文化中祈福納吉、趨避災厄的符號,承載着古人對自然、生命與社會的樸素認知。如需進一步了解其制作技藝或地域差異,可參考《風土記》《西京雜記》等古籍及民俗研究文獻。
《五色縷》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五種不同顔色的絲線,也用來比喻五彩缤紛、多姿多彩的世界。在古代文人筆下,五色縷也象征着社會的繁榮和和諧。
《五色縷》這個詞可以拆分為三個部首:一是“纟”(纟絲部首),表示與線、絲相關;二是“目”(目字旁),表示與顔色相關;三是“缶”(缶字旁),表示某種容器。
根據《康熙字典》的解釋,五色縷的總筆畫數為22畫。
《五色縷》最早出現在《史記·商君列傳》中的一句話:“将制者,制其五色縷者也。”其中,“制其五色縷者也”是指制作奢侈品的工匠。後來,這個成語逐漸擴展為形容世界的多姿多彩。
繁體字為「五色縷」。
在古代,漢字“縷”是用兩個“纟”字旁,中間夾着一個“缶”字旁來表示的。
1. 這個城市的文化氛圍非常濃厚,各種各樣的藝術形式像五色縷一樣絢爛多彩。
2. 他用五色縷織出了一幅精美的錦繡山水畫。
五彩、縷絲、錦縷、絲縷塵、縷士、绮縷等。
五光十色、豐富多彩、繁花似錦、色彩斑斓、五彩缤紛。
單調、平淡、黑白、灰暗、無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