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仁愛憐憫。《後漢書·列女傳·董祀妻》:“阿母常仁惻,今何更不慈?”《三國志·魏志·陳群傳》:“臣父 紀 以為 漢 除肉刑而增加笞,本興仁惻,而死者更衆。”《南史·孔琳之傳》:“ 漢文 發仁惻之意,傷自新之路莫由,革古創制,號稱刑厝。”
“仁恻”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要點進行解釋:
基本詞義
“仁恻”由“仁”與“恻”組合而成,意為仁愛憐憫。其中:
文獻出處與例句
該詞在古代典籍中多次出現,例如: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對他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常見于文學、曆史文本中,強調情感的真摯與道德層面的善意。
近義詞與關聯概念
近義詞包括“仁愛”“恻隱”等,其中“恻隱”更側重對痛苦的憐憫,而“仁恻”兼具仁德與共情的雙重内涵。
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較少單獨使用,但“仁”與“恻”的獨立含義仍活躍于詞彙中,如“仁心”“恻然”等,延續了傳統人文關懷的表達。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後漢書》《三國志》等文獻來源。
仁恻(rén cè)是一個漢語詞彙,由兩個部分組成。其中,“仁”是指人的仁愛之心,即對他人的關懷、慈愛和體諒;“恻”指同情的心情,即對他人遭受痛苦或不幸時産生的同情和憐憫之情。因此,仁恻表示對他人的深切關懷和同情。
仁恻的拆分部首是“亻”和“心”,其中,“亻”是人的部首,代表人類;“心”是心的部首,代表情感。它的拆分筆畫為從上到下依次為二畫和七畫。
仁恻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論語·堯曰》:“仁恻難施于人。”此處用來形容仁慈和同情心在人際間的難以實行。後來,這個詞彙逐漸演變成為一個獨立的詞彙,并在漢語中廣泛使用。
仁恻的繁體寫法是「仁愾」。
在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中,仁恻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根據《康熙字典》,仁的古時寫法為「仁夂」,恻的古時寫法為「恻于心」。
1. 他人遭受困境時,我們應該懷有仁恻之心,伸出援手。
2. 他們對社會上的弱勢群體總是充滿了仁恻,積極為他們争取權益。
仁愛、恻隱、同情、憐憫
仁愛、同情、憐憫、憐愛、同病相憐
冷漠、無情、無恻隱、鐵石心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