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禀告。《續資治通鑒·宋度宗鹹淳九年》:“敕兩府大臣:‘凡有啟禀,必令 恂 與聞。’” 清 昭槤 《嘯亭雜錄·緬甸歸誠本末》:“ 劉 自遣标兵後,屢接提鎮啟禀,知賊勢已猖,欲躬往。” 許地山 《兇手》第二幕:“啟禀相公大人:學生在清明那天晚間,确在 孫榮 家後門看見屍體一具。”
“啟禀”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古代或正式場合,表示下級對上級、晚輩對長輩的禀告或請示。以下是詳細解釋:
“啟禀”指向上級或尊長報告、請示事務,帶有尊敬和正式色彩。其核心含義是“禀告”,常見于古代官場、家族禮儀等場景。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續資治通鑒》等文獻。
啟禀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啟(qǐ)和禀(bǐng)。啟的筆畫數為5,禀的筆畫數為9。
《啟禀》一詞最早出現在康熙年間的文字中,意為奉告、陳述。啟禀原本是一種對上級或長輩提出事情陳述的一種禮貌用語。
繁體字"啟禀"是“啟禀”的傳統書寫形式。
在古代,啟禀的寫法有所變化。起初,這個詞的拆分順序與現代略有不同,是“示禀”。後來字形逐漸演變為現代的形式。
1. 我向領導啟禀了事情的原委。
2. 兒子小聲啟禀父母,說自己犯了錯誤。
啟禀開導、啟禀啟事、啟禀請示、啟禀上報、啟禀上級。
報告、奏報、陳述、禀告、彙報。
隱瞞、掩飾、不啟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