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大6*法則。《莊子·人間世》:“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義也。子之愛親,命也,不可解於心;臣之事君,義也,無適而非君也,無所逃於天地之間。是之謂大戒。” 成玄英 疏:“戒,法也。”
(2).重要的鑒戒。 晉 袁宏 《後漢紀·章帝紀》:“ 秦 以酷急亡, 王莽 亦以苛法自滅,臣以為大戒。”
(3).佛教語。即具足戒。僧尼所受戒律之稱。 中國 漢族僧尼依據《四分律》受戒,比丘戒有250條,比丘尼戒有348條。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大戒漢語 快速查詢。
大戒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可從以下三個維度解析:
重大警戒或教訓
指對重大過失或錯誤的嚴厲警示。
《國語·楚語下》:“若大戒于國,出可以濟師。” 意指國家若能從重大教訓中警醒,出征方可取勝。
重要的行為規範
特指古代禮儀中的核心準則,如祭祀、軍事等場合的嚴肅戒律。
《禮記·禮器》:“大戒于天下,而民知禁。” 強調通過重大禮制規範使民衆知悉禁令。
儒家經典中的“大戒”
孔子在《論語·季氏》中提出“君子有三戒”,後世學者(如朱熹)将關乎國家存亡的戒律稱為“大戒”,區别于個人修身之“小戒”。
道家與兵家的引申
《淮南子·兵略訓》以“大戒無虞”形容戰略層面的最高警戒狀态,強調防患于未然。
引申為“關鍵原則”
當代語境中可指某一領域的核心準則,如“誠信是為商之大戒”。
同義詞辨析
參考資料
“大戒”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大法則
源自《莊子·人間世》:“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義也。”指人生必須遵循的根本法則,如子女對父母的“命”與臣子對君主的“義”。
重要鑒戒
指曆史或行為中需引以為戒的深刻教訓。例如晉代袁宏在《後漢紀》中以秦朝嚴苛亡國、王莽苛法自滅為例,強調“大戒”的警示作用。
在佛教中,“大戒”即具足戒,是僧尼必須遵守的根本戒律,包含以下内容:
“大戒”偶爾用于成語或日常表達,如“小懲大戒”,意為通過小懲罰達到警示效果。
若需進一步了解佛教戒律體系或曆史典故,可參考《四分律》《莊子》等文獻。
奧趣拔戟成一隊背恩不辦成器抽達傳球單家擔輿大閹帝極頂抗飛龍廐逢場風從虎,雲從龍焚修服老剛壯高辭高魁槁葬國之四維還返寒燈畫虎不成江歌袷衫賈息急腳經台雞争鵝鬥絕世無雙俊晤硜硜羅茵妙論靡迤鬧意見逆耳之言尼聖醅面瞥見破瓦牽心挂腸情貌瓊巘齊疏铨事驅蹇壤地拴線順聖紫私身凸版印刷晚發王揚無氣歇祥颷銷凝媳婦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