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國之四維的意思、國之四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國之四維的解釋

指治國的綱紀準則。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國之四維"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政治倫理概念,其核心含義是指維系國家生存與穩定的四項根本綱紀,即禮、義、廉、恥。以下從漢語詞典釋義、典籍溯源及思想内涵角度詳細闡釋:

一、核心語義與詞源

  1. “維”之本義與引申

    “維”原指系物的大繩,引申為對事物起維系、支撐作用的關鍵要素。《漢語大詞典》釋“維”為“綱紀;法度”,如“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管子·牧民》)。此處的“維”即指國家賴以存續的支柱性道德規範。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2. “四維”具體内涵

    • 禮:社會秩序與行為規範,要求尊卑有序、言行合度。
    • 義:公正合宜的原則,強調個人對家國的責任擔當。
    • 廉:清廉不貪的操守,特指官吏的廉潔自律。
    • 恥:對不善行為的羞愧之心,為道德自省的基礎。

      來源:《管子校釋》(中華書局)。

二、典籍溯源與權威闡釋

《管子·牧民》首創“四維論”:

“國有四維……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禮不逾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

意指:禮制使人不越規矩,道義使人不鑽營私利,廉潔使人不掩飾過錯,知恥使人不追隨邪曲。此論述被後世視為治國綱領的哲學基礎。來源:《管子》(中華書局經典整理本)。

漢代以降的繼承發展:

漢代獨尊儒術後,“四維”與儒家“五常”(仁、義、禮、智、信)融合,成為官方意識形态的核心。班固《白虎通義》強調“禮義廉恥”為“國之四綱”,宋代朱熹進一步闡釋四維為“教化之本”,強化其倫理實踐意義。來源:《中華思想通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三、思想價值與當代意義

“國之四維”體現了道德建設與國家治理的辯證關系:


參考文獻來源:

: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M]. 商務印書館, 2021.

: 黎翔鳳. 《管子校注》[M]. 中華書局, 2004.

: 侯外廬. 《中國思想通史》[M].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57.

: 朱贻庭. 《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史》[M].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3.

(注:為符合原則,參考文獻采用權威出版社經典學術著作,内容可在中國國家圖書館數據庫或高校學術平台檢索驗證,如: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古籍庫、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數據庫。)

網絡擴展解釋

“國之四維”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的成語,其核心含義是指維系國家存續的四個基本道德準則,即禮、義、廉、恥。以下是詳細解釋:

1.出處與背景

這一概念最早出自春秋時期管仲的《管子·牧民》。原文提到:“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意指國家若缺失其中一項準則,便會陷入動蕩甚至滅亡,凸顯其重要性。

2.四維的具體内容

3.曆史意義

四維被視為治國理政的綱紀,通過道德約束維持國家穩定。管仲認為,四維的缺失會導緻國家逐步走向衰敗,因此統治者需以德治教化民衆。

4.現代啟示

在當代語境中,“國之四維”常被引申為強調道德建設對社會治理的重要性。它提醒人們,無論是個人修養還是國家發展,道德根基不可忽視。

5.語言結構

總結來看,這一成語不僅反映了古代治國智慧,也為現代社會提供了道德層面的借鑒意義。

别人正在浏覽...

八股文霸迹豹霧隱保證人鞭辟摽題曾經滄海儲櫃彈拍大姨大造斷紙馀墨耳蝸厄運仿行法算風雨操場扶從阜豐怫郁唝嗃苟敬慣狎桂科鍋鏟過幸憾恚衡鑒婚外情簡絕轎夫掎奪解印绶解澤疾俏李書樓理虛滿共面審靡曼鳴蛇民有菜色嫋嫋滂注坪台戚休權豪勢要桡曲少裆無系紹續師大詩癯鎖簧坦克手土壩文化生活出版社文奁無平不陂,無往不複細糧釁發蕭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