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硜硜的意思、硜硜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硜硜的解釋

1.形容淺陋固執。《論語·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 晉 葛洪 《抱樸子·逸民》:“昔 夷齊 不食 周 粟, 鮑焦 死於橋上,彼之硜硜,何足師表哉!” 唐 陸贽 《請許台省長官舉薦奏》:“唯以硜硜淺近,不克宏通。” 明 焦竑 《焦氏筆乘·讀<論語>》:“ 春秋 之時,有以堅白鳴者,此硜硜自好者也。” 嚴複 《原強》:“而我 中國 ,則言信行果,僅成硜硜小人,君子弗尚也。”

2.理直氣壯、從容不迫的樣子。《新唐書·裴均傳》:“ 均 字 君齊 ,以明經為 諸暨 尉。數從使府辟,硜硜以才顯。”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高骈》:“更剉鋭為文學,與諸儒交,硜硜談治道。” 清 唐孫華 《贈趙松一》詩:“説經常硜硜,陳史亦侃侃。”

3.象聲詞。形容行走聲。 明 方鳳 《物異考·眚異》:“ 哲宗 政和 中,宮中眚作,狀先若屋倒聲,其形丈餘,彷彿如龍金眼,行動硜硜有聲。”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硜硜”在現代漢語中屬于生僻拟聲詞,現規範字形寫作“硁硁”(kēng kēng),最早見于《論語·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該詞在權威辭書中有三層含義:

  1. 象聲詞

    形容敲擊石頭的聲音,《說文解字》釋為“石聲也”。如清代俞樾《茶香室叢鈔》載:“每風雪之夕,聞戶外有硁硁聲。”

  2. 形容詞

    喻指人固執淺薄的狀态,《漢語大詞典》引《論語》鄭玄注“硁硁,小人貌也”。北宋邢昺疏證:“硁硁,鄙賤貌。”現代多用于描述不知變通的處世态度,如章炳麟《代議然否論》:“斯固标舉粗綱,未足以譏硁硁也。”

  3. 副詞用法

    在古漢語中可作狀語,《廣雅·釋訓》标注其“堅也”的特性。如《宋史·傅楫傳》記載:“楫面折之曰:‘君不聞禮經乎,為人子者,居不主奧。今君與太夫人據正堂,而使母從旁,尚敢以此溷長者乎!’士甯矍然,楫徐曳束帶,徑出,處之硁硁若此。”

網絡擴展解釋

根據您提供的詞語“硜硜”,目前可查的權威資料中并未直接收錄該詞,但結合字形和常見用法,可以推斷其可能的含義:

推測解釋:

  1. 拟聲詞:形容敲擊石頭的聲音,如《論語·憲問》中“硜硜然小人哉”,此處指固執淺薄的樣子(非直接拟聲,但體現固執意)。
  2. 通假用法:可能與“铿”(kēng)通假,表金石聲,如“铿锵有力”。

提示:

建議核對原詞字形或提供更多語境以便精準解答。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

别人正在浏覽...

懊糟白豆蔻邊崖鼻嘎兒并心跛足從事不通皮冊名鯧鯿長恨鬯然抄件承歡膝下慈和膽量登幽州台歌動力學乏嗣廢痼霏霧風流藴藉逢俉風向袋蜂擁蟻屯貢研宮者刮骨抽筋觀貌察色挂衣冠黃發骀背奸譌解嫚吉服急溜精确度金貞輯濯寇萊公暌闊狼奔豕突力挫率土歸心漂覆輕劍青銅時代全遂權準少寝盛治神駿神閑氣定師儒十設舐癰吮痔收兌疏惡鼠虎亡羊謝邱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