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畫虎不成反類狗”的略語。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雜藝》:“ 蕭子雲 改易字體, 邵陵王 頗行僞字;朝野翕然,以為楷式,畫虎不成,多所傷敗。”《封神演義》第七六回:“此雖是你弟兄二人忠肝義膽,我豈不喜,隻恐畫虎不成,終無補於實用,徒死無益耳。” 清 陸時化 《書畫說鈴》六:“有臨摹而妙者,若合符節也。有臨摹而拙者,畫虎不成也。”
“畫虎不成”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是比喻好高骛遠、目标不切實際,最終導緻失敗或鬧出笑話。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成語出自東漢班固《東觀漢記》。據記載,名将馬援曾告誡侄子:若效仿豪俠之士杜季良不成,反而會淪為輕浮之人,如同“刻鹄(天鵝)不成尚類鹜(鴨子),畫虎不成反類狗”。
成語告誡人們應量力而行,選擇適合自身能力的目标,避免因盲目追求高标準而失敗。如《顔氏家訓》中批評字體改革“畫虎不成,多所傷敗”,即強調務實的重要性。
《畫虎不成》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做得很好,但實際上卻未能成功或達到預期的效果。
《畫虎不成》由三個字組成。
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典故,據說有一位畫家想要畫一隻栩栩如生的虎。他用心良苦地琢磨多時,但每次畫出來的虎都不夠逼真。他始終難以完成滿意的作品,于是無奈地說出了“畫虎不成”這句話,意味着他的繪畫未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畫虎不成》(繁體字)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寫成《畫虍不成》(古時字形:畫虍不成)。
他在公司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最終卻因為一些意外的原因而未能獲得晉升,可以說是畫虎不成。
不能如願、前功盡棄、努力失敗
畫龍點睛(意味着做一件事情以後的完美收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