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腳的意思、急腳的詳細解釋
急腳的解釋
急行傳送書信或探送情報的人。《太平廣記》卷一五三引 唐 溫畬 《續定命錄·崔樸》:“某出城時,妻病綿惙,聞某得罪,事情可知。欲奉煩為申辭疾,請假一日,發一急腳附書,寬兩處相憂,以候其來耗,便當首路。”亦稱“ 急腳子 ”。 宋 蘇轼 《乞增修弓箭社條約狀》之一:“每社及百人以上,選少壯者三人,不滿百人者選二人,不滿五十人者選一人,充急腳子,并輪番一月一替,專令探報盜賊。”
詞語分解
- 急的解釋 急 í 焦燥:急燥。着急。焦急。 氣惱,發怒:急眼。 使着急:這件事真急人。 匆促:急促。急功近利(急于求目前的成效和利益)。 迅速,又快又猛:急流。急進。急先鋒。急風暴雨。 迫切,要緊:急切。急診。
- 腳的解釋 腳 ǎ 人和某些動物身體最下部接觸地面的部分:腳心。腳掌。腳背。腳跟。腳步。腳印。腳法(指踢球、踢毽等的技巧)。腳鐐。腳踏實地(形容做事實事求是,不浮誇)。 最下部:腳注。山腳。牆腳。 剩下的廢料,渣
專業解析
"急腳"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縱深感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古代文獻和現代語義兩個維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急腳"由"急"(急促)與"腳"(代指行動)組合而成,原指快速行走或傳遞信息的行為主體。在古代特指官府設置的專職信使,相當于現代郵政系統中的加急郵差。現代漢語中可引申為"腳步匆忙"的狀态,或代指快遞從業人員。
二、引經據典
- 宋代行政制度:《宋史·職官志》記載"急腳遞日行四百裡",說明其作為官方文書傳遞系統的組成部分,承擔緊急軍情或政令傳達職能。
- 明代司法體系:據《大明會典》"凡各衙門公文,量事緩急,定立程限",其中"急腳"對應"馬上飛遞"的加急等級,需晝夜兼程傳送。
- 清代文學印證:蒲松齡《聊齋志異·王六郎》中"急足至,則夫人誕麟兒矣",此處"急足"即"急腳"的異寫,指代傳訊者。
三、文化延伸
該詞承載着中國古代郵驿制度發展的重要印記。宋代創設的"急腳遞"是世界上最早的官方速遞系統之一,通過驿站網絡實現跨區域信息傳遞,較歐洲類似系統早出現約六個世紀。其運作模式被收錄于《中國郵政通史》等權威研究著作。
(參考文獻: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 中華書局《宋史》點校本
- 商務印書館《中國古代郵驿史》)
網絡擴展解釋
“急腳”是古代漢語中的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快速傳遞書信或情報的人員,常見于曆史文獻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定義與職能
-
基本含義
“急腳”指專門負責急行傳送書信或偵查情報的人,常見于宋代及以前的軍事或官方通信中。這類人員通常需要快速傳遞緊急信息,例如戰報、公文或民間重要消息。
-
别稱與演變
- 亦稱“急腳子”,多見于宋代文獻,如蘇轼《乞增修弓箭社條約狀》中提到,民間組織會選拔青壯年擔任“急腳子”,負責偵查盜賊動向。
- 唐代《太平廣記》中也有類似記載,稱急腳可附送緊急信件以處理急務。
曆史背景與用途
- 軍事與治安
宋代官方利用急腳系統維護地方治安。例如,蘇轼提到的“弓箭社”通過急腳子輪班偵查,形成民間聯防機制。
- 民間通信
在緊急情況下(如疾病、災禍),急腳也被用于快速傳遞私人信件,如唐代《續定命錄》中崔樸派人發急腳附書請假。
文獻例證
- 宋代例證
《乞增修弓箭社條約狀》載:“每社選少壯者充急腳子,專令探報盜賊”,說明其職能與組織方式。
- 唐代例證
《太平廣記》描述急腳傳遞緊急文書的情景,反映了唐代通信體系中的快速響應機制。
補充說明
- 與現代“快遞員”或“信使”類似,但急腳更側重緊急性和官方/軍事用途。
- 部分文獻中,“急腳”可能與“急足”混用,但後者在職能上更偏向普通信使或捕快(如),需結合上下文區分。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宋史·兵志》或《太平廣記》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暗寫跋前踕後蚌埠禀辭蠶台參戰軍草索茶禮怅懷朝賢呈告辰旒宸命貙甿春櫃釣名餌料方才仿徨失措鳳尾绫鳳扆襆巾赴阙高居深拱革沈合化侯鲭濺淚監鄉計官靜鞭計食九層酒渴捐怨誇恣臨凡麟經林邑買交美盼門牆面彈摸金校尉内含剽聲庀徒情傷認贓三箧山家山外神往詩衢霜爪樹俗立化梯子偷長委賮我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