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撺斷的意思、撺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撺斷的解釋

(1).搬弄。 宋 史達祖 《慶清朝》詞:“賦得送春詩了,夏帷攛斷緑陰成。” 元 李好古 《張生煮海》第一折:“咿呀呀,偏似那織金梭攛斷錦機聲。” 明 杜山狂 《新水令·桃柳争春》套曲:“似這般桃柳新奇,攛斷起多少浪評意。”

(2).慫恿;勸說。 元 關漢卿 《望江亭》第一折:“我,我,我攛斷的上了竿;你,你,你掇梯兒着眼看。” 元 曾瑞 《蝶戀花·閨怨》套曲:“舊衣服陡恁寬,好茶飯減多半。添鹽添醋人攛斷,剛捱了少半椀。”

(3).催逼。 元 張可久 《清江引·春思》曲:“杜鵑幾聲煙樹暖,風雨相攛斷。” 明 陳大聲 《一枝花·詠月》套曲:“伴著這露兒零,風兒細,攛斷死單枕 長門 。”

(4).古代戲曲樂器演奏術語。 元 石德玉 《紫雲庭》第一折:“我唱的是《三國志》先饒十大曲,俺娘便‘五代史’續添‘八陽經’。你覻波!比及攛斷那唱叫,先索打拍那精神。” 明 朱有燉 《神仙會》第四折:“祝壽聲高,鼕鼕地鼓兒攛斷好。”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撺斷”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區别,具體解釋如下:

  1. 搬弄
    指刻意挑撥或制造事端,常用于形容人際糾紛。例如《西遊記》中的例句:“撺斷得上竿,掇了梯兒看”(),暗喻煽動他人行動後又旁觀其困境。

  2. 慫恿、勸說
    表示通過言語鼓動他人做某事,帶有一定主觀意圖。例如在戲曲或小說中,可能描述角色被撺斷後采取冒險行為。

  3. 催逼
    強調緊迫地催促或逼迫,多用于被動語境,如“撺斷得他連夜趕工”。

  4. 古代戲曲術語
    指戲曲演奏中的特定樂器節奏或過場音樂,屬于專業術語,常見于傳統戲曲文獻中()。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較少,更多出現在古典文學或方言中,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含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撺斷》這個詞是指突然中斷或冷不丁地打斷某種行動或活動。該詞的拆分部首是“扌”和“斷”,其中“扌”是手的意思,表示這個詞與手的動作有關;而“斷”表示中斷或打斷的意思。根據筆畫的計算,該詞的總筆畫數為15。 《撺斷》一詞源自古代漢字,是在現代漢字中所創造的詞語。雖然沒有确切的證據表明其繁體字形式,但是可以将其繁體化為「撣斷」。在古代漢字書寫中,字的形狀和結構與現代有所不同,但意義相同。 以下是一些關于《撺斷》的例句: 1. 請不要撺斷我的談話,讓我把話說完整。 2. 他突然撺斷了我的思緒,讓我無法繼續思考下去。 《撺斷》這個詞可以進行一些相關的詞語組合,例如:撺掇、撺起、撺拳等。近義詞可以包括打斷、中斷、終止等。反義詞可以是順利、連貫、持續等。 希望這些信息對您有所幫助!如果您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