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操弄琴弦。《禮記·學記》:“不學操縵,不能安弦。” 陳澔 集說:“操縵,操弄琴瑟之弦也。初學者手與絃未相得,故雖退息時,亦必操弄之不廢,乃能習熟而安於絃也。” 北周 庾信 《<趙國公集>序》:“若使言乖節目,則曲臺不顧;聲止操縵,則成均無取。” 清 張岱 《陶庵夢憶·絲社》:“ 越中 琴客不滿五六人,經年不事操縵,琴安得佳?”一說,操缦即今之和弦。 清 黃生 《義府》卷上:“《禮記·學記》‘不學操縵,不能安弦’注,以‘縵’為琴瑟之弦,非也。《周禮》‘磬師’‘教縵樂’注,謂雜聲之和樂者也。疏雲‘雜弄調和’。按繒無文曰縵,此雲雅聲,雲雜弄,皆謂無文耳。《學記》之‘操縵’即今之和弦。”
操缦(cāo màn)是漢語古典詞彙,原指古代禮樂活動中調弦、撫琴的動作,後引申為掌握音樂技藝或進行藝術修養的行為。該詞出自《周禮》《禮記》等典籍,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一、基本釋義
"操"意為持、執,"缦"本指無花紋的絲織品,後借指琴弦。二字合稱,字面含義為"執弦",即調節琴弦、彈奏樂器。據《漢語大詞典》釋義,操缦特指"調試琴瑟之弦",後擴展為"習琴的動作或過程"(來源:《漢語大詞典》第6冊,第1431頁)。
二、曆史源流
《禮記·學記》記載"不學操缦,不能安弦",強調音樂訓練需從基礎調弦開始。漢代鄭玄注《周禮》時指出,操缦是古代樂師必修的基本功,包含調音、指法、節奏三重訓練體系(來源:《周禮注疏》卷二十三)。
三、文化内涵
在儒家禮樂體系中,操缦被視為修身養性的重要方式。朱熹《詩集傳》曾以操缦比喻學問積累:"猶學琴者先操缦而後成曲",強調技藝精進需循序漸進(來源:《朱子語類》卷九十二)。明代《樂律全書》更将操缦細分為十二種指法訓練規範。
四、現代應用
當代古琴教學中仍保留"操缦"術語,中央音樂學院古琴教材将其定義為:"右手八法、左手吟猱等基礎指法訓練"(來源:《中國民族樂器教程·古琴卷》,2019年版)。該詞也常用于文學創作,喻指藝術修養的積累過程。
“操缦”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文獻記載及學者注解綜合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操缦”指操弄琴弦,特指初學琴瑟時對琴弦的調弄與練習。這一解釋源自《禮記·學記》中的記載:“不學操缦,不能安弦。”陳澔在集注中進一步說明:“操缦,操弄琴瑟之弦也。初學者手與弦未相得,故雖退息時,亦必操弄之不廢,乃能習熟而安于弦也。”
即強調通過反複練習,使手法與琴弦協調,最終達到熟練彈奏的狀态。
引申意義
在更廣義的語境中,“操缦”可代指音樂或藝術的基本功訓練。例如北周庾信在《趙國公集序》中提到“聲止操缦,則成均無取”,暗喻若僅停留于基礎技巧而缺乏深層次表達,則難成高妙之作。
學術争議
清代學者黃生提出不同觀點,認為“操缦”實為“和弦”(即多音協調演奏)。他在《義府》中結合《周禮》的“缦樂”解釋,主張“缦”指無文采的雜聲調和,類似現代音樂中的和弦練習。
詞源解析
文化關聯
這一詞彙反映了古代儒家教育中對音樂修養的重視。《禮記》将其列為學習禮樂的基礎環節,強調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用例(如庾信、張岱的相關作品),可參考《禮記》注疏及古代文集注解。
柏樂白纻詞本故表字才剛恻塞長途插燭承序創行觸衰村校書大姆子多音節詞發薦非為紛呶感興趣顧山錢颢汗畫土分貢恢詭谲怪回鹘豆壺領佳兵绛膜揃壞剿蕩機服進富浄泚靜獄開先浪宕雷輾寥闊緑柱石面額綿蠻骈偶貧獘起樓沁緑觠局曲滓沙棘賞刑生拼硬湊實譜受窮四荒八極私仗搪布塘泥文義物體小膽銷愞西藍花洗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