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isit to parents of young workers;followup visit] 由工作的原因去别人家訪問
小學教師要常做家訪
家庭訪問。 劉心武 《班主任》:“ 張老師 則要對 宋寶琦 進行家訪,對他以及他的家長進行初步了解,并進行第一次思想工作。”《人民日報》1982.3.24:“他們主動給青年工人講廠史,講傳統,個别談心,進行家訪。”
家訪是家庭訪問的簡稱,指學校教師或教育工作者因工作需要到學生家中進行訪問,以解決個别教育問題或加強家校溝通。以下是詳細解釋:
家訪是一種個别化家庭教育指導方式,通過實地訪問學生家庭,了解其生活環境、家庭狀況及個性特點。該詞由"家"(家庭)和"訪"(訪問)組成,字面含義即"到家庭中探訪"。
該詞最早見于1977年劉心武小說《班主任》,1982年《人民日報》報道中将其正式列為教育手段。隨着通訊技術發展,現代家訪形式已擴展至電話、視頻等多元方式。
典型流程包括:制定訪問計劃→觀察家庭環境→記錄溝通要點→後續跟蹤反饋。教育部門建議每學期至少覆蓋全體學生一次。
家訪是指教師或其他有關人員到學生家中進行探訪、交流的行為。這是一種了解學生家庭環境、狀況以及與家長交流的重要方式,有助于增進學校與家庭之間的聯絡。
家(宀+豕):是由“宀”作為部首,表示與房屋相關的意義;
訪(讠+方):是由“讠”作為部首,表示與言語相關的意義。
家訪一詞來源于漢語,是由“家”和“訪”兩個字組成的。
在繁體字中,“家訪”通常寫作“家訪”。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家”字的寫法為“㒳”,“訪”字的寫法為“訪”。
1. 老師正在進行家訪活動,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
2. 家訪期間,家長和老師分享了孩子在學校的表現。
3. 學校定期進行家訪,以便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情況。
家庭、家長、家教、訪問、訪客、訪談等。
探訪、拜訪、訪問、走訪。
離訪、離家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