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拾遺的意思、拾遺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拾遺的解釋

(1) [appropriate lost property]∶拾取旁人遺失的東西,據為己有

塗(途)不拾遺。——《史記·孔子世家》

夜不閉戶,道不拾遺

(2) [make good omissions]∶補充旁人所遺漏的事物

拾遺補阙

詳細解釋

(1).拾取他人的失物。《戰國策·秦策一》:“期年之後,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大強,諸侯畏懼。”《後漢書·列女傳·樂羊子妻》:“妾聞志士不飲 盜泉 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況拾遺求利,以污其行乎?” 唐 孟郊 《饑雪吟》:“下有幸災兒,拾遺多新争。” 明 梁辰魚 《浣紗記·遣求》:“化治街衢不拾遺,幾興 魯 國欲傾 齊 。” 章炳麟 《東夷詩》之一:“隴首餘餱糧,道路無拾遺。”

(2).比喻輕而易舉。《漢書·梅福傳》:“合天下之知,并天下之威,是以舉 秦 如鴻毛,取 楚 若拾遺,此 高明 所以亡敵於天下也。” 顔師古 注:“拾遺,言其易也。” 唐 陳子昂 《為喬補阙論突厥表》:“聖人脩備以待時,是以正天下如拾遺。” 宋 司馬光 《乞罷刺陝西義勇第四劄子》:“ 太宗 取兩 浙 ,克 河 東,一統天下,若振槁拾遺。”

(3).采錄遺逸的事迹。《史記·太史公自序》:“序略,以拾遺補蓺,成一家之言。”《南齊書·禮志上》:“ 吳 則太史令 丁孚 拾遺 漢 事, 蜀 則 孟光 、 許慈 草建衆典。”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剪報一斑>拾遺》:“這篇一發表,我的剪存材料,可以廢去不少,唯有一篇,不忍聽其湮沒,爰附錄于後,作為拾遺雲。”

(4).補正别人的缺點過失。《史記·汲鄭列傳》:“臣願為中郎,出入禁闥,補過拾遺,臣之願也。”《後漢書·胡廣傳》:“臣職在拾遺,憂深責重,是以焦心,冒昧陳聞。” 晉 葛洪 《抱樸子·崇教》:“有師友之名,無拾遺之實。”《北史·外戚傳·賀讷》:“詔 泥 與 元渾 等八人拾遺左右。” 清 姚鼐 《奉答朱竹君用前韻見贈》:“君方簪筆入 承明 ,努力拾遺供侍從。”

(5).官名。 唐 武則天 時置左右拾遺,掌供奉諷谏。 宋 改為左右正言。後隨設隨罷。參閱《續通典·職官三》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拾遺”是一個多義漢語詞彙,綜合各權威來源,其含義可歸納為以下四類:

一、基本含義

  1. 拾取他人遺失物
    指撿取他人丢失的物品,常與“路不拾遺”等成語關聯,形容社會風氣良好。例如《史記·孔子世家》中“塗(途)不拾遺”。

  2. 補充遺漏内容
    引申為對他人著作、政策等遺漏之處進行補充。如《本草綱目拾遺》是對原書的增補,或“拾遺補阙”指彌補疏漏。


二、引申與比喻義

  1. 比喻輕而易舉
    如《漢書·梅福傳》中“取楚若拾遺”,形容事情易如反掌。

  2. 匡正過失
    指糾正他人的缺點或錯誤,如唐代谏官“左拾遺”職責即為指出皇帝政策疏漏。


三、曆史官職

  1. 唐代谏官名
    屬門下省與中書省,負責監察朝政、薦舉人才,相當于古代智囊與監察機構結合體,如杜甫曾任“左拾遺”。

四、應用示例


提示:若需具體古籍原文或官職制度細節,可參考《史記》《漢書》或唐代官制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拾遺》的意思

《拾遺》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撿起遺失的物品”或“搜集殘缺的資料、文獻或知識”。

拆分部首和筆畫

《拾遺》這個詞的部首是“手”,代表這個詞與手相關。它的筆畫數是十一畫,也就是說,需要畫11筆才能書寫出這個字。

來源

《拾遺》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字,它是由“拾”和“遺”兩個字合并而成的。

繁體

在繁體字中,拾遺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在古時候,拾遺的寫法中更加注重筆畫的順序和形狀,因此,它的形态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

例句

1. 她在公園裡拾遺時,無意間發現了一枚價值連城的古董。

2. 那位學者花費了大量時間拾遺古書,為研究曆史做出了重要貢獻。

組詞

1. 拾取

2. 拾荒

3. 拾級而上

4. 拾掇

近義詞

搜集、收集、找尋

反義詞

遺棄、丢棄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