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矯俗的意思、矯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矯俗的解釋

(1).矯正世俗。《後漢書·祭遵傳》:“矯俗厲化,卓如日月。”《南史·顧憲之傳》:“ 莊周 、 澹臺 ,達生者也; 王孫 、 士安 ,矯俗者也。吾進不及達,退無所矯。” 唐 司空圖 《丁巳元日》詩:“自乏匡時略,非沽矯俗名。”

(2).謂故意違俗立異。 清 昭槤 《嘯亭雜錄·黃雅林》:“詩畫仿 鄭闆橋 ,有意矯俗,反使性靈汩沒。”《老殘遊記》第六回:“ 東造 道:‘你那串鈴本可以不搖,何必矯俗到這個田地呢!’”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矯俗"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指故意違背或對抗世俗的常規、習慣或風氣,通常帶有一種清高、特立獨行或試圖糾正流俗的意味。

以下是詳細的解釋:

  1. 基本釋義:

    • 矯: 本義為使曲變直,引申為糾正、匡正;也有違背、違逆的意思;還有故意做作、假裝(如“矯情”)的意思。在“矯俗”一詞中,“矯”主要取“違逆、違背”或“匡正、糾正”之意。
    • 俗: 指社會普遍的風俗、習慣、風氣;也指大衆的、普通的、平庸的。
    • 合義: 因此,“矯俗”即指違逆世俗常情、常規或風氣。這種行為可能是出于對世俗的不滿,試圖以自身行動來匡正時弊;也可能是為了标榜自身清高、與衆不同而故意做出與常人不同的舉動。
  2. 詞義側重與用法:

    • 對抗流俗: 強調主動地、有意識地與普遍流行的、可能被認為是庸俗或不良的社會風氣、習慣相對抗或保持距離。例如:“他為人清高,常有矯俗之舉。”
    • 标新立異: 有時也帶有為了顯示自己與衆不同而故意違背常情的意思,這時可能略帶貶義,與“矯情”有相似之處,但“矯俗”更側重于對抗外部環境(“俗”),而“矯情”更側重于個體情感的做作。例如:“他的某些行為過于矯俗,令人難以理解。”
    • 匡正時弊: 在更積極的層面上,可以理解為試圖糾正不良的社會風氣。例如:“文人志士常以矯俗幹名來喚醒民衆。”
  3. 相關詞語與辨析:

    • 近義詞: 抗俗、違俗、逆俗、憤世嫉俗(程度更深,帶有憤恨)、标新立異(更強調創新和與衆不同)。
    • 反義詞: 隨俗、從俗、入俗、媚俗、合流。
    • 辨析:
      • 與“移風易俗”區别: “移風易俗”是改變舊的風俗習慣(通常是自上而下或集體行為),強調“改變”的結果;而“矯俗”更強調個體“違抗”或“對抗”的行為本身。
      • 與“憤世嫉俗”區别: “憤世嫉俗”包含強烈的憤恨和厭惡情緒;而“矯俗”可以不帶強烈情緒,僅指行為上的違逆。
  4. “矯俗”意指故意違背或對抗世俗的常規、習慣或風氣。其動機可能是出于清高自守、标新立異,也可能是為了匡正時弊。該詞在具體語境中可呈中性、褒義(強調不同流合污)或略帶貶義(強調做作、不自然)。

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矯俗”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1. 矯正世俗
    指通過行動或思想糾正社會中不合時宜的風氣或習俗。例如《後漢書·祭遵傳》中提到“矯俗厲化,卓如日月”,強調通過矯正世俗來推動教化。此用法多含積極意義,常見于曆史文獻中對改革者的描述。

  2. 故意違俗立異
    指刻意違背常規或社會習慣以标新立異,可能帶有貶義色彩。如《老殘遊記》第六回中批評“何必矯俗到這個田地”,即諷刺過度追求與衆不同的行為。清代昭槤也提到這種行為可能導緻“性靈汩沒”,暗含負面評價。

使用場景與辨析:

注:拼音為“jiǎo sú”,部分古籍中亦寫作“矯俗”。

别人正在浏覽...

百司雹散壁立千仞并州歌場藿赤衣使者刺骨語促膝談心等加速運動吊爾郎當笃耨鵝罽鎬京核電廠壞決滉樣緩款宦橐護工火旆交鬨腳牛忌避齎奉寄象髻丫捐俗絶電開門見山抗暴誇稱魁奇坤極雷大使流會理行摟摗煤黑子美髯公鲇魚緣竹竿盤腿朅來青龍請赇濡遲入甕塞塗神明蜃器神王瘦伶仃收求水衣泗濱天式罔養握圖無莫無所回避小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