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疏豁的意思、疏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疏豁的解釋

亦作“疎豁”。1.猶疏闊。久别。 唐 杜甫 《戲寄崔評事表侄蘇五表弟韋大少府諸侄》詩:“高樓憶疏豁,秋興坐氤氲。”

(2).猶排遣。 唐 杜甫 《簡吳郎司法》詩:“古堂本買藉疏豁,借汝遷居停宴遊。”

(3).開闊;敞亮。 宋 司馬光 《出都日途中成》詩:“川原寖疎豁,煙火稍蕭瑟。” 宋 陸遊 《入蜀記》卷四:“煙波渺然,氣象疏豁。” 明 陸采 《懷香記·引示池樓》:“過了高堂深廈,盡軒牕疎豁,棟宇奢華。” 清 陳維崧 《念奴嬌·贈雪笠上人》詞:“秋行至矣,茅堂相對疎豁。”

(4).開朗;直爽。 宋 陸遊 《十月四日夜記夢》詩:“客意極疎豁,大笑軒鬚眉。” 宋 陳亮 《章晦文墓志銘》:“及長,疏豁奮勵,不能依阿善惡間。” 明 宋濂 《元故奉訓大夫楊君墓志銘》:“性疏豁,與人交無疑貳。”

(5).稀疏脫落。 金 元好問 《續夷堅志·揩牙方》:“ 折守 得於國初 洛陽 帥 李成 。 折 年逾九十,牙齒都不疎豁,亦無風蟲。”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疏豁是漢語中一個形容性複合詞,由“疏”與“豁”二字組合而成,主要表示開闊通暢、明朗疏朗的狀态或意境。以下從語義、用法及典籍引用角度詳細闡釋:


一、核心語義解析

  1. “疏”的本義與引申

    “疏”原指清除阻塞使通暢(《說文解字》:“疏,通也”),引申為稀疏、分散、開闊之意,如“疏林”“疏朗”。在“疏豁”中強調空間或視野的通透感。

  2. “豁”的本義與引申

    “豁”本義指山谷深邃空曠(《說文》:“豁,通谷也”),後引申為開闊、敞亮、豁達,如“豁然開朗”。此處強化了無阻隔、明朗的特質。

  3. 複合詞“疏豁”的整合義

    二字疊加後,形容事物(尤指自然景物或心境)開闊明朗、無遮蔽壓抑之感,兼具空間的開闊性與視覺/心境的通透性。


二、典籍用例與權威釋義

  1. 自然景物描寫

    多用于描繪山水、林木等景緻的開闊疏朗。如清代地理典籍《讀史方輿紀要》描述地形:

    “其山疏豁開朗,溪流映帶。”

    指山勢開闊,溪流清晰可見,呈現通透的景觀層次 。

  2. 心境與氛圍的表達

    引申形容心胸豁達或氛圍清朗。明代文學家歸有光在《震川集》中寫:

    “處士居室疏豁,有林泉之緻。”

    指居所環境開闊,心境隨之明朗 。

  3. 權威辭書釋義

    《漢語大詞典》收錄該詞,釋為:

    “開闊;敞亮。多形容山川地勢或人的胸襟。”

    強調其雙關自然與人文的意象 。


三、現代用法與同義詞對比


參考文獻

  1.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清康熙刻本。
  2. 歸有光,《震川先生集》,明萬曆刻本。
  3.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年。

(注:古籍原文引用版本依據學術通行本,現代辭書參考權威出版物。)

網絡擴展解釋

“疏豁”是一個多義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以下是綜合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1. 久别疏遠
    指人與人之間因長期分離而關系疏遠。如杜甫《戲寄崔評事表侄蘇五表弟韋大少府諸侄》中“高樓憶疏豁”,表達對久别親友的懷念。

  2. 排遣情緒
    表示通過某種方式緩解内心的郁結。杜甫《簡吳郎司法》中“古堂本買藉疏豁”,即通過遷居來排遣愁緒。

  3. 開闊敞亮
    (1)形容自然景觀開闊:司馬光《出都日途中成》用“川原寖疎豁”描繪原野的遼闊;
    (2)指建築空間通透:陸遊《入蜀記》描述“氣象疏豁”,體現環境的明朗感。

  4. 性格開朗直爽
    陸遊《十月四日夜記夢》中“客意極疎豁”,表現人物豪爽豁達的性情。

  5. 稀疏脫落
    多用于形容毛發或物體排列不密集。如元好問《續夷堅志》記載“牙齒都不疎豁”,描述牙齒未因年老而脫落。


提示:以上解釋綜合了唐代至清代詩文用例,如需完整例句或出處,可參考、2、3、5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白紛白題伯埙仲篪不撐達步禱不得不爾部覆不媚敕授恥與哙伍寵育鹑鷃出庭蔥海催租調翰度曲方君分形氛氤拱樹觀音黑祥鶴澤黃鹄歌解故疾費警嚴曲金石契就草寄秧儁德口才樂命六路論谕邈蠻男盜女娼撚梢子盤飧憑脈錢範栖憩騎氣拳經任人唯賢少内十二金钗什件兒屎溺手串書檔遂隱耥耙田契聽受廳子都吐鐵銜悲茹恨瀉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