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月球視運動進入箕、畢二星的天區。《書·洪範》:“月之從星,則以風雨。” 周秉鈞 《尚書易解》卷三:“ 郭嵩燾 《史記劄記》卷四曰:‘月入箕則風,入畢則雨,風雨者,天之所以發生萬物也。而月從星之好以施行之。以喻宣導百姓之欲以達之君。《孔傳》以為政教失常以從民欲,大失經旨。’按 郭 説極是,此喻群臣之從民欲,當潤澤斯民。” 南朝 宋 謝莊 《月賦》:“順辰通燭,從星澤風。” 唐 劉禹錫 《和崔舍人玩月》詩:“從星變風雨,順日助陶甄。”
“從星”是一個源自古代典籍的詞彙,其含義可從天文現象和引申義兩個層面解釋:
天文現象釋義
指月球在視運動中進入箕宿(東方青龍七宿之一)和畢宿(西方白虎七宿之一)的天區。古人觀測天象發現,月行至箕宿時會引發風,至畢宿時則帶來雨,如《尚書·洪範》記載:“月之從星,則以風雨。”
政治隱喻引申義
清代學者郭嵩焘在《史記劄記》中提出,“從星”暗喻“群臣順應民意,君主需體恤百姓需求”,即通過自然現象類比君臣與百姓的關系。例如《尚書易解》提到“潤澤斯民”,強調執政者應疏導民願、施行仁政。
現代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古文研究或曆史文獻分析,現代日常較少使用,偶見比喻事物順應趨勢發展的例句,如“種子基金從星星之火轉為燎原之勢”。
以上解析綜合了《尚書》原文、古代注疏及現代考據,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洪範》篇或周秉鈞的《尚書易解》。
《從星》這個詞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從星星那裡來”,常用于描述某人或某事具有神秘、非凡的起源或來源。
拆分部首和筆畫:《從星》這個詞的部首是從字的“從”部,它表示“從某一方向來”,而“星”則是表示“星星”的意思。整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
拆分的筆畫根據不同的字形有所不同,一般有6畫或7畫。
來源:《從星》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學作品和傳說故事中。星星在人類曆史中往往被視為是神秘、神聖的象征,因此,當人們用“從星”形容某人或某事時,意味着這個人或這個事物具有非凡、超凡的起源。
繁體:《從星》這個詞在繁體中的寫法與簡體相同,沒有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中國的漢字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關于《從星》這個詞的古時候的寫法可能因時代而異,這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考證來确定。
例句:他的智慧和才能彷佛來自于《從星》。
這個故事的奇幻情節使人回味無窮,仿佛來自《從星》一般。
組詞:與《從星》相關的組詞有很多,比如:“星辰”、“星光”、“星球”等。
近義詞:與《從星》意思相近的詞語有:“神秘”、“神奇”、“超凡”等。
反義詞:與《從星》意思相反的詞語有:“平凡”、“普通”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