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記莂 ”。佛教語。指佛為弟子預記死後生處及未來成佛因果、國名、佛名等事。《菩薩處胎經·諸佛行齊無差别品》:“佛復告菩薩 摩訶薩 :汝等欲見如來神力,化不思議道,法性純熟,無男無女,善權義説,受女人身,無佛記别,魔釋梵王無真實相,汝等欲知此四衆者受别成佛乎?”《集一切福德三昧經》卷中:“爾時 那羅延 菩薩語 浄威 力士:‘汝住何法得無生忍而受記别?’ 浄威 答言:‘我以生起諸凡夫法得受記别。’” 南朝 梁簡文帝 《善覺寺碑銘》:“已於 恒 沙佛所,經受記莂。” 隋炀帝 《重與智者請義書》:“ 南嶽禪師 ,親所記莂,説法第一,無以仰過。” 清 汪琬 《<洞庭詩稿>序》:“ 鐙公 本儒家子,少讀書知名,長而遯之釋氏。徧參尊宿,遂受記莂,為曹洞家(宗)大師。”
“記别”是佛教術語,主要指佛為弟子預言其未來成佛的因果、轉生處、國名、佛名等事項。以下是具體解釋及補充信息:
若需了解具體佛經中的“記别”案例,可參考《菩薩處胎經》或《法華經·授記品》等經典文獻。
“記别”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記住離别的場面或經曆,保存着對離别人或事物的思念和回憶。
“記别”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言”和“刀”,部首“言”表示與語言有關,而部首“刀”則與切割、分開相關。它的總筆畫數為9。
“記别”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學作品中,多用來描述士人離别時的情感和思念之情。
“記别”的繁體字為「記別」。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記别」的寫法和現代稍有區别。其中「别」字的上方有一點,表示切割、分離的意思,表達了離别的含義。
1. 經過多年的努力,他終于可以記住母親告别時的那個溫暖笑容。
2. 每當思念親友,我總會在心中默默地梳理那些記别的場景。
記恨、記憶、别離、分别
懷念、懷舊、思念
相見、重逢、團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