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五代 禁軍之一。《新唐書·宦官傳下·田令孜》:“ 令孜 自署 劍南 監軍使,閲拱宸奉鑾軍自衛,晝夜馳入 成都 ,固表解官求醫藥,詔可。”《舊五代史·唐書·莊宗紀一》:“ 梁 有龍驤、神威、拱宸等軍,皆武勇之士也。每一人鎧仗,費數十萬,裝以組繡,飾以金銀,人望而畏之。”
“拱宸”是一個曆史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但核心解釋如下:
拱宸(拼音:gǒng chén)主要指唐五代時期的禁軍之一,屬于軍事機構名稱。這一解釋在多個權威來源中均有記載。例如: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輔佐君主治理國家的重臣”,可能源于“拱”有輔佐、“宸”指帝王居所的組合聯想。但這一用法在曆史文獻中未見直接例證,需謹慎對待。
該詞多出現于唐代至五代的史書文獻中,現代漢語已不常用,主要用于曆史研究或特定文化讨論。
“拱宸”的核心含義是唐代禁軍名稱,而“輔佐重臣”的解釋可能為現代引申,需結合具體文獻判斷。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新唐書》《舊五代史》等原始史料。
拱宸,是一個中國古代詞彙,常常用來形容皇帝或君主的行走姿态。表示君主步履從容莊重,神态肅穆,猶如拱衛天空的 celestial(拱)仰望長空的姿态(宸)。
拱宸的拆分部首是手部,并且拆分出來有9個筆畫。
拱宸的最早使用可追溯到《左傳》中的句子:“拱宸遺德。”意思是皇帝繼承父輩智慧之後莊嚴而仁慈地統治天下。
拱宸的繁體字是「拱宸」。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拱宸的兩個字分别可以寫作「廾宀」和「辰」。
拱宸之下,萬民歸心。
拱衛、莊重、統治、仁慈。
儀态端莊、威嚴。
輕浮、不莊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