凜肅的意思、凜肅的詳細解釋
凜肅的解釋
猶嚴厲,威嚴。 明 劉若愚 《酌中志·内臣職掌紀略》:“其教法極嚴,比司禮監之學規凜肅也。”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王者》:“俄,至一轅門,儼如制府衙署,皂衣人羅列左右,規模凜肅。”
詞語分解
- 凜的解釋 凜 ǐ 寒冷:凜冽。凜凜。 嚴肅,嚴正有威勢:凜然。凜若冰霜。 筆畫數:; 部首:冫; 筆順編號:
- 肅的解釋 肅 (肅) ù 恭敬:肅立。肅坐。肅然。 嚴正,認真:嚴肅。肅靜。肅穆。整肅。 躬身作揖,迎揖引進:肅客。 萎縮:肅殺。 筆畫數:; 部首:聿;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凜肅(lǐnsù)是漢語中一個具有莊重色彩的形容詞,指威嚴莊重、令人敬畏且嚴肅整饬的狀态或氛圍。該詞由“凜”與“肅”二字複合而成,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義分解與組合
- 凜(lǐn)
本義為寒冷(如“凜冽”),引申為嚴肅、可敬畏之意。《說文解字》釋:“凜,寒也。”後衍生出形容神态、氣質的威嚴感,如“凜然”“凜若冰霜”。
- 肅(sù)
意為恭敬、莊重、整饬。《爾雅·釋诂》載:“肅,敬也。”強調态度嚴謹、秩序井然的狀态,如“肅穆”“肅靜”。
二者結合為“凜肅”,融合了威嚴敬畏與莊重整饬的雙重内涵,常用于描述環境、氣氛或人的神态。
二、權威詞典釋義
-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釋為“嚴肅而令人敬畏”,例證如:“會場氣氛凜肅,無人敢喧嘩。”
(來源: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年)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定義為“嚴肅;莊嚴”,強調其莊重感與不可侵犯性。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6年)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版):
注為“威嚴整肅”,突出秩序性與威懾力。
(來源: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古代漢語詞典》,2003年)
三、文學語境中的運用
“凜肅”多見于描寫莊重場合或人物氣度,例如:
“靈堂内燭光搖曳,衆人垂首而立,一派凜肅之氣。”(仿自魯迅《藥》的筆法)
“将軍眉宇凜肅,三軍噤聲屏息。”(仿古典小說軍陣場景)
四、近義辨析
- 凜然:側重令人敬畏的氣概(如“大義凜然”)。
- 肅穆:強調莊嚴安靜的氛圍(如“儀式肅穆”)。
- 凜肅:兼具威嚴感與秩序性,語義更凝練厚重。
參考文獻來源:
- 羅竹風主編.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2016.
-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 《古代漢語詞典》. 商務印書館,2003.
網絡擴展解釋
“凜肅”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側重,主要可從以下角度理解:
一、基本含義
- 發音:lǐn sù
- 核心釋義:
- 形容莊重肅穆的氣氛或神态,如嚴肅的儀式、莊重的環境,給人以敬畏感(例:會場氣氛凜肅)。
- 指嚴厲、威嚴的态度或制度,常用于描述人的神态或管理規章(例:學規凜肅)。
二、詳細解釋
- “凜”與“肅”的構成:
- “凜”本義為寒冷(如“凜冽”),引申為嚴肅、令人敬畏(如“凜然正氣”)。
- “肅”意為恭敬、莊重(如“肅穆”),兩者結合強化了嚴肅、不可侵犯的意味。
- 語境差異:
在描述環境時側重“肅穆莊重”,如“大殿凜肅”;在描述人物或制度時更偏向“嚴厲威嚴”,如“衙署凜肅”。
三、使用場景
- 正式場合:如宗教儀式、官方典禮等需要營造莊重氛圍的場景。
- 文學描述:古籍中多用于刻畫威嚴的人物或森嚴的環境(例:《聊齋志異》中“規模凜肅”)。
- 規章制度:強調嚴格性,如“學規凜肅”。
四、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肅穆、威嚴、莊重、冷峻
- 反義詞:輕松、散漫、隨意、溫和
五、例句參考
- “将軍立于陣前,神色凜肅,三軍為之震懾。”(側重威嚴)
- “靈堂内燭光搖曳,一片凜肅,衆人垂首默哀。”(側重肅穆)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酌中志》《聊齋志異》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澳洲呗唱邊夷佛鉢炳靈寺石窟纏賬承漿崇明出賜定物東瓜穰青花短榜耳根清淨風癩感皇恩構雲觀者如織果幹過口骨瘦如豺古樂府豪嘈弘通畫瓶盛糞夾纩膠帶加油加醋解吏盡瘁靜恬局外之人慨諾撩人劣點鹿裘率懷律曆茂士毛蝦妙用目蓮戲炮坐疋練虔劉綪斾前清罄心上帳兒笙鑰使女首日封霜陣松羔歲末條呈鐵絲網同功綿推下烏龍茶息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