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君王贈以名號。《魏書·古弼傳》:“ 太宗 嘉之,賜名曰 筆 ,取其直而有用,後改為 弼 ,言其輔佐材也。” 宋 王偁 《東都事略·戚綸傳》:“ 應天府 民有 曹誠 者,即 同文 舊居廣舍百五十楹,聚書千餘卷,以延學者。 真宗 嘉之,賜名曰‘應天書院’雲。”《清史稿·方觀承傳》:“又疏濬 易州 安國河 ,開渠灌田,賜名曰 安河 。”
賜名(cì míng)是漢語中的複合動詞,由“賜”(給予,特指上對下的賞予)和“名”(名字)構成。其核心含義指尊長或地位高者賦予他人名字,帶有恩惠、嘉許的意味,常見于古代禮制、文學及曆史語境。以下是詳細解析:
授予名字
指帝王、尊長或權威者為他人正式命名。這種行為不僅是身份的賦予,更體現命名者的權威與對被命名者的認可。
例:帝王為功臣子女賜名以示榮寵。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第10卷,第128頁。
特指皇權命名
在古代禮制中,“賜名”專指皇帝為宗室、臣屬或其後代欽定姓名,是皇恩的象征。
例:《宋史·禮志》載有皇子誕生後由禮部請皇帝賜名的儀軌。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00年,第215頁。
來源:《中國風俗通史·禮儀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第87頁。
“唐玄宗賜名李太白為‘翰林待诏’,以示才學之重。”
來源:《全唐詩典故辭典》,湖北辭書出版社,1989年,第304頁。
“賜名”是兼具行為描述與文化内涵的專有動詞,其使用始終關聯權力關系與社會禮制,需依據具體語境理解其權威性與儀式性。
“賜名”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指由上級、尊長或有權者賦予他人名字的行為,常見于古代君王對臣民、長輩對晚輩的命名場景。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賜名指通過權威方(如帝王、尊長)賦予特定名字,通常帶有表彰功績、突顯個人特質或紀念事件的意義。這種行為既是命名儀式,也是榮譽象征。
曆史實例
引申含義
賜名不僅是命名行為,更體現等級制度下的權力關系,例如帝王通過賜名強化君臣紐帶,或通過改名表達對臣民的期許(如“全忠”隱含忠誠要求)。
現代用法
現代語境中,該詞多用于曆史或文學描述,或尊長以傳統方式為晚輩命名,但已弱化權力色彩,更側重文化傳承。
相關詞彙
近義詞包括“賜號”“敕名”,均指向權威命名;反義詞如“自名”“自稱”,強調自主性。
寶置便假若逋播臣朝酲臣孽敕條除舊布新刀夢德教得以雕陵鵲獨霸一方多分兒戲法科凡軀奉祿複蘇盥洗诖誤鼓勵酣谑豪崄慧能薦導骥骜敬老慈少科頭獵渭臨軍對陣厲行洛都密舉暝霭内珍泥菩薩過江蟠郁缥缥戕賊歧母棄杖草榮焰三疊三巳善非山林市門稅室事授官廳守犬四密竦然頭朝下頭忽土狗子頹衰王孟掀翻脅淩戲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