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德教的意思、德教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德教的解釋

(1).道德教化。《孟子·離婁上》:“巨室之所慕,一國慕之;一國之所慕,天下慕之;故沛然德教溢乎四海。” 三國 魏 劉劭 《人物志·材能》:“夫人材不同,能各有異……有德教師人之能。” 唐 元稹 《授入朝契丹首領達于隻枕等果毅别将制》:“朕聞德教加於四海,則遠人斯屆。”

(2).指德育。 康有為 《大同書》辛部第十三章:“若其公理乎,則德教、智教、體教之外,以實用教為最重。”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德教是由"德"與"教"構成的複合詞,《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道德教化",指通過教育手段培育人的品德修養與倫理觀念。具體釋義可從三個維度解析:

一、字義構成 • "德"取《說文解字》"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之義,既指個人品德修養,又包含惠及他人的道德實踐 • "教"據《廣韻》釋為"訓誨",強調通過系統化的引導實現價值傳承

二、曆史演變 先秦典籍已确立其核心内涵,《孟子·公孫丑上》記載"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凸顯德教相較于法令的感化特質。漢代《白虎通義》進一步将德教與禮樂制度結合,形成"禮樂刑政,四達而不悖,則王道備矣"的治理體系。

三、現代應用 當代教育體系中,德教體現為思想政治課程設置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2020年教育部《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明确要求構建"課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動育人"三位一體的德育機制。

【參考來源】 1.《漢語大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2.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校注本 3.《孟子正義》清焦循注疏 4.《白虎通疏證》清陳立撰 5.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官網政策文件

網絡擴展解釋

“德教”一詞有兩種主要含義,需根據語境區分:

一、作為教育概念(普遍含義) 指以道德為核心的教育體系,強調通過規範引導塑造思想與行為。

  1. 基本内涵:以德育為主導,培養人的品德、價值觀和道德意識,如《孟子》中“德教溢乎四海”的教化思想。
  2. 實施方式:通過道德規範教導,如康有為提出的“德育”分類,主張不損害他人為道德底線。

二、作為宗教組織(特定含義) 特指發源于中國潮汕地區、盛行于東南亞的民間宗教,由楊瑞德創立:

  1. 核心特征:融合儒釋道及基督、伊斯蘭五教思想,主張“忠恕、崇德、慈悲、博愛、慈恕”五教合一。
  2. 宗教實踐:活動場所稱“閣”,主奉道教太上老君,配祀關帝、呂祖、濟公等多宗教神祇,兼具慈善濟世功能。

注:在學術或日常語境中多指第一種含義,宗教語境下則需結合具體背景理解。若需深入了解東南亞德教發展,可參考權威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按論懊惱曲白鵊鳥百葉竹憊壞菜腳財糧澄思渺慮沖衞酬庸垂簾聽政辭卸大賦代敍泛齊烽偵傅粉郎撫綏萬方果老皓月荒原畫樣湖海毀笑回遹婚俗豁齒簡易師範虮衣局外人狂逸琅玕靈兔隆向亂死崗子羅畢馬班沐冠難乎爲繼排溺偏長強有力青甸情受日日夜夜三羸騷旨紗冠生可擦畲菑說家通趣魭斷王昌齡五老峰武猛無皂白縣跂寫效邪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