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ke a clay idol fording a river—hardly able to save oneself(let alone anyone else)] 迷信認為菩薩能解救苦難,可是泥塑的泥菩薩在水中會被浸壞。喻指連自己都保護不了,更顧不上救别人了。又作“泥菩薩落水”
"泥菩薩過江"是一個常用的漢語歇後語,其完整形式為"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該成語具有鮮明的形象比喻和深刻的警示意義,核心含義指自身處境危險、能力有限,無法保全自己,更無力顧及他人。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及語言學研究的詳細解釋:
字面意象
"泥菩薩"指用泥土塑成的神像,遇水極易溶解潰散;"過江"意味着要渡過江河,必然接觸水流。兩者結合構成一個必然導緻毀滅的情境——泥菩薩下水即化,根本不可能安然渡江。
引申含義
比喻人處于自身難保的困境中,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更無餘力幫助他人。強調個體在危機中的脆弱性與局限性,常用于提醒勿要勉強承擔超出能力範圍的責任。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明确收錄該歇後語,釋義為:"比喻連自身都保不住,更談不上幫助别人。" 其注解指出該語源于民間對泥塑神像物理特性的觀察,後抽象化為對人力所不及狀态的諷刺。
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年,第7卷,第1023頁
《現代漢語成語規範詞典》
強調其使用場景:"多用于否定或勸誡語境,如'他現在是泥菩薩過江,你别指望他能幫你。'" 并标注其語法功能常作謂語、定語。
來源: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年,第285頁
《中華歇後語大辭典》
分析其文化心理:"反映民間對偶像崇拜的務實解構,以物質特性消解神靈權威,體現樸素唯物主義思想。"
來源:商務印書館,2015年,第392頁
魯迅《華蓋集》中曾引用:"歎自己不過是'泥菩薩',既已過江,哪還能救人?" 以自嘲筆觸揭示知識分子在動蕩時代的無力感。此用例被收入《二十世紀文學慣用語例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成語 | 核心差異 |
---|---|
自顧不暇 | 強調時間精力不足,無災難隱喻 |
力不從心 | 側重能力與意願的落差 |
泥菩薩過江 | 突出處境危險性與必然失敗 |
"泥菩薩過江"以具象化隱喻深刻揭示人類生存的局限性,其語言生命力源于民衆對現實困境的集體認知。如需進一步考據,可查閱《中國俗語大辭典》(溫端政主編)或《漢語語典叢書》(李行健總編)等專業辭書。
“泥菩薩過江”是一個常用的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比喻連自己都難以保全,更無餘力幫助他人。其核心含義是“自身難保”。該成語通過“泥塑菩薩遇水即化”的形象,生動表達了能力或處境有限的狀态。
提示:若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丁玲、高陽相關文學作品。
絆住弁韓婢妮不剌頭菜骨瘅惡道班登高能賦滌汰戹辱伐兵蕃昌風爐棼楣分袂高蹶古北區過殺呙氏故冢化痰毀宗蹇傲交鈔交口稱贊饑斃節骨眼敬齊激清連保良樂力農臨陣脫逃陪幄疲玩披星帶月千部一腔千人一面潛度取快一時戎級入話灑樂桑土之謀澀鍊傷氣守貞守制竦動台弼貪蠹腆盛通親圍姓渦輪機無法侮食縣帥小貝心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