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sh one's hands and face] 洗手、臉
(1).洗手洗爵。古代儀禮形式之一,用水使手及酒器潔淨,以示恭敬。《儀禮·鄉射禮》:“主人坐取爵,興,適洗南面。坐奠爵于篚下盥洗。” 鄭玄 注:“盥手又洗爵,緻潔敬也。”《後漢書·章帝紀》:“予一人空虛多疚,纂承尊明,盥洗享薦,慙愧祗慄。” 唐 牛僧孺 《相國崔群家廟碑》:“先是,丞相 清河公 諏日蔔牲緻齋,盥洗朝服,立于阼階之東。”《金史·樂志下》:“皇帝盥洗,宮縣無射宮《昌寧之曲》:‘惟水之功,潔浄精微,洗爵奠斝,于德有輝。’”
(2).洗手器皿“盥”及承水器皿“洗”的并稱。《金史·禮志一》:“又設皇帝洗二於卯陛下,道北,南向。盥洗在東,爵洗在西,匜在東,巾在西。”《金史·樂志上》:“ 大定 十二年制,祫禘時享有司攝事,初獻盥洗,奏無射宮《肅寧之曲》。”《元史·禮樂志一》:“禮直宮先引執事者各就位,次引告官詣盥洗、爵洗位,北向立。”
(3).洗手洗面;洗滌。《後漢書·獨行傳·李業》:“及聞 述 誅,皆盥洗更視曰:‘世適平,目即清。’”《隋書·南蠻傳·赤土》:“﹝王﹞先遣人送金盤,貯香花并鏡鑷,金合二枚,貯香油,金瓶八枚,貯香水,白疊布四條,以拟供使者盥洗。”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凡有饌食,必先盥洗,殘宿不再。”《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七回:“叫老媽子燉了熱水出來,讓 子明 盥洗。”
"盥洗"是漢語中表示清潔身體特定部位的複合動詞,其内涵可從詞源、語義演變及使用規範三個維度解析:
一、詞源解析 "盥"字甲骨文作雙手掬水沖洗之形,《說文解字》釋為"澡手也,從臼水臨皿",本義指用器皿承水洗手;"洗"字從水先聲,《玉篇》訓作"濯足"。二字組合後,"盥洗"特指以水清潔面部、手部的行為,《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明确定義為"洗手洗臉"(第497頁)。
二、語義發展 該詞在曆時演變中呈現語義擴展:先秦典籍如《禮記·内則》記載"五日則燂湯請浴,三日具沐"的盥洗禮儀,指特定沐浴程式;至《紅樓夢》第五十五回"盥洗已畢"的表述,已泛化為日常清潔行為。現代漢語中既可指具體動作(如"盥洗更衣"),也可代指相關設施(如"盥洗室")。
三、使用規範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三版強調該詞的書面語屬性(第485頁),與"洗漱"構成語體差異。公共場所标識系統多采用"盥洗處"作為标準用語,如GB/T 10001.1-2012《公共信息圖形符號》收錄相關圖示。在醫學領域,《醫療機構消毒技術規範》将"術前盥洗"列為手部衛生标準流程。
注:來源為《漢語大字典》中華書局2010年版;來源為《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版;來源為國家标準化管理委員會官網;來源為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行業标準WS/T 367-2012。
“盥洗”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guàn xǐ(注意不讀作“huàn xǐ”或“yù xǐ”),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清潔行為
指洗手、洗臉等個人清潔活動,如《說文解字》提到“盥,澡手也”,即雙手承水沖洗的動作。現代用法也包含刷牙、沐浴等(見)。
器皿并稱
古代“盥”指接水的器皿(如盆),“洗”為承水盤,合稱表示洗手用具。
禮儀規範
盥洗是古代重要禮儀,如《儀禮》記載祭祀前需“奉匜沃盥”(用匜澆水洗手),以示恭敬。
生活習俗
《禮記》提到“雞初鳴,鹹盥漱”,說明古人清晨即開始清潔。
現代場景
現多指洗手間設施,如“盥洗室”。例句:
“你油漆的盥洗室看起來帥呆了。”
與“浣洗”的差異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儀禮》《說文解字》等古籍或權威詞典。
迸沫便繁便僻不根之談慘淡長雲澄辨帶菌者代數大踏步杜口吞聲訛言坊本鳳絲雁柱傅抱石覆窠體服翫隔筆簡恭謝貴炁橫橋洪池後隊婚媾兼稱僭號罽賓寄當歸解搆坰牧醵助窟薮蘭客犂旦離女林語堂流漸龍腦菊砻石綿裡鍼迷花谧谧内命夫泥濜凝雲泥滞蟠委錯紾骈文恰貼騎長旗翼神泉石珠嵩峻讨笤鐵絲箭通好威慴文脈謑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