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恭敬貌。《後漢書·黃憲傳》:“ 潁川 荀淑 至 慎陽 ,遇 憲 於逆旅,時年十四, 淑 竦然異之,揖與語,移日不能去。” 明 方孝孺 《題楊先生墓銘後》:“獲聆 白鹿子 言論,固已竦然敬之。”
(2).驚懼貌。竦,通“ 悚 ”。《後漢書·明帝紀》:“永覽前戒,竦然兢懼。” 宋 趙與時 《賓退錄》卷六:“餘亦懼夫流而至于此也,讀之竦然,為之汗下。” 魯迅 《呐喊·藥》:“兩個人都竦然的回過頭,隻見那烏鴉張開兩翅,一挫身,直向着遠處的天空,箭也似的飛去了。”
“竦然”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需根據具體語境區分:
恭敬、肅敬的樣子
表示态度莊重或敬畏,常見于古文。例如《後漢書·黃憲傳》中“淑竦然異之,揖與語”,形容荀淑對黃憲的肅然起敬。
驚懼、恐懼的樣子
通“悚然”,指因驚吓或緊張而表現出的神态。如《後漢書·明帝紀》中“竦然兢懼”,表達因戒懼而戰栗的狀态。此處“竦”與“悚”相通,可參考“竦”的釋義(提到“竦”同“悚”)。
使用注意
若需進一步分析古文例句或語義演變,可結合具體文本探讨。
竦然是一個形容詞,意為驚訝、震驚、害怕的樣子。形容人或物因為某種原因而感到驚訝、震驚或害怕的情緒。
竦然這個詞的部首拆分是“立”,總共有13個筆畫。
竦然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詩詞中,如《木蘭詩》:“不聞機杼聲,唯聞女歎息。 問女何所思? 竦然起敝筵, 聊以興憂。。。”
在繁體字中,“竦然”保持不變,仍然寫作「竦然」。
古時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古代寫作「竦然」的字形如下:
竦
人
1. 他聽到突然的槍聲,竦然起身,不知所措。
2. 孩子們看到那隻巨大的怪物,都吓得竦然發抖。
1. 竦然發抖
2. 竦然起立
3. 竦然驚訝
1. 驚詫
2. 驚愕
3. 驚駭
泰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