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贻誤;連累。《戰國策·韓策一》:“夫不顧社稷之長利,而聽須臾之説,詿誤人主者,無過於此者矣。”《漢書·息夫躬傳》:“昔 秦繆公 不從 百裡奚 、 蹇叔 之言,以敗其師,悔過自責,疾詿誤之臣,思黃髮之言,名垂於後世。” 宋 梅堯臣 《次韻和司馬學士慮囚》:“常憂有詿誤,非罪罹暴迫。” 清 魏源 《再書<宋名臣言行錄>後》:“然且欺後世無復讀書人,動輒贋某書,臆某事,鼓譟後生,詿誤來學。”
“诖誤”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法律與曆史語義的詞彙。根據《漢語大詞典》和《辭源》的釋義,其核心含義包含以下三層:
本義解析
讀音為guà wù,原指因受牽連而獲罪。《史記·文帝紀》載“濟北王背德反上,诖誤吏民”,即用此義,表示受他人行為牽連導緻罪責。
引申語義
在《漢書·息夫躬傳》中,“诖誤”擴展為“贻誤、耽誤”之意,例如官員失職導緻國家事務被延誤,可稱為“诖誤朝政”。
曆史用法特征
該詞多用于古代司法與政治語境,特指因他人過錯或案件牽連而被動承擔後果的現象,如《後漢書·袁紹傳》記載的“诖誤之人,皆蒙赦宥”,體現對非主觀過失的寬宥态度。
現代漢語中,“诖誤”的使用頻率較低,但在研究古典文獻、法律史時仍具學術價值。其構詞法屬聯合式合成詞,“诖”表連累,“誤”表過失,二者共同強化被動受過的語義特征。
“诖誤”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guà wù(非提到的“jì wù”)。以下是詳細解釋:
含義
詞源與用法
造句
近義詞
連累、贻誤、牽累。
如果需要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漢書》《戰國策》等文獻。
阿耨達池白面儒冠闆澀報錄人報最迸烈播鼗不腐朝宿辰晷翠筱膽如鬥颠窨阿谀取容發句凡輕繁條蜂帳浮寄鴿哨怪迂刮野鬼滾瓜爛熟毂绾皓耀黑牡丹何樂而不為鶴觜鋤懷風滉漭花園子灰爛灰容土貌鍵閉谫陋剿定忌妬鲸鵬誇嚴涼夜連娟吝愛六大龍洋樓鼓埋沒人才面壁九年取事喪儀讪傲聖鐵深穩使持節十二木卡姆收捕籔箕特特為為钿黛脫累校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