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不戴冠帽,裸露頭髻。《戰國策·韓策一》:“ 秦 帶甲百餘萬,車千乘,騎萬匹,虎摯之士,跿跔科頭,貫頤奮戟者,至不可勝計也。” 鮑彪 注:“科頭,不著兜鍪。” 晉 葛洪 《抱樸子·刺驕》:“或亂項科頭,或裸袒蹲夷……此蓋左袵之所為,非諸夏之快事也。”《資治通鑒·漢獻帝建安元年》:“ 布 将 河内 郝萌 夜攻 布 , 布 科頭袒衣,走詣都督 高順 營。” 胡三省 注:“科頭,不冠露髻也。今 江 東人猶謂露髻為科頭。”《老殘遊記》第九回:“着了一件深藍布百衲大棉襖,科頭,不束帶,亦不着馬褂。”
(2).古代教坊歌樂分部分科,其頭目稱為“科頭”。亦以稱歌伎樂工。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散序》:“其日,狀元與同年相見後,便請一人為録事,其餘主宴、主酒、主樂、探花、主茶之類,鹹以其日辟之。主樂兩人,一人主飲妓。放榜後,大科頭兩人(第一部),常詰旦至期集院,常宴則小科頭主張,大宴則大科頭,縱無宴席,科頭亦逐日請給茶錢。”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一:“《秦中歲時記》雲:期集謝恩了……便於亭子小宴,召小科頭同樂,至暮而散。”
“科頭”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基本釋義
指不戴冠帽或頭盔,露出頭髻的狀态。這一用法常見于古代文獻,多用于描述戰士、隱士或灑脫之人的形象。
文化背景
古代士人注重冠帶禮儀,“科頭”常被視為不拘禮節的象征,如隱士或狂士的裝束。《老殘遊記》中描述人物“科頭,不束帶”,即體現其灑脫。
以上解釋綜合了古代文獻和權威詞典的釋義,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戰國策》《抱樸子》《唐摭言》等原始文獻。
《科頭》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頭頂上的頂骨。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禾”部和“頁”部,總計有11個筆畫。
“禾”部在這個字中作為聲旁,表示它的音訊,同時也是它的本義,表示植物的一種,通常用來描述稻谷、麥子等谷類作物。而“頁”部則是形旁,也是指頭部的意思。将兩個部首結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科頭”這個字,并且通過音旁“禾”的發音,來表示頭部。
《科頭》這個詞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寫法。在古時候,這個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從右往左寫,首先是“頁”部,再接着是“禾”部。然而,現代漢字的寫法已經改變,将兩個部首的順序交換了。這種變化是漢字發展的結果,也是為了方便書寫和印刷。
繁體中文中,将《科頭》轉化為繁體字時不會有太大的改變,依然是由禾部和頁部組成。隻是外形稍微有所不同,筆畫的書寫順序可能也會有所變化。
以下是一些使用《科頭》這個詞語的例句:
1. 他的頭頂受到重物的重擊,導緻科頭骨受傷。
2. 醫生建議戴着安全帽,以保護科頭免受外界的傷害。
除了“科頭”之外,還可以組成其他相關詞語,如“腦科頭”(指大腦),或與其他詞語組成成語,如“精神科頭”(形容人頭腦聰明)。
近義詞可以有“頭頂”、“髻骨”等。
目前我沒有找到與《科頭》有直接反義關系的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