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科頭的意思、科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科頭的解釋

(1).謂不戴冠帽,裸露頭髻。《戰國策·韓策一》:“ 秦 帶甲百餘萬,車千乘,騎萬匹,虎摯之士,跿跔科頭,貫頤奮戟者,至不可勝計也。” 鮑彪 注:“科頭,不著兜鍪。” 晉 葛洪 《抱樸子·刺驕》:“或亂項科頭,或裸袒蹲夷……此蓋左袵之所為,非諸夏之快事也。”《資治通鑒·漢獻帝建安元年》:“ 布 将 河内 郝萌 夜攻 布 , 布 科頭袒衣,走詣都督 高順 營。” 胡三省 注:“科頭,不冠露髻也。今 江 東人猶謂露髻為科頭。”《老殘遊記》第九回:“着了一件深藍布百衲大棉襖,科頭,不束帶,亦不着馬褂。”

(2).古代教坊歌樂分部分科,其頭目稱為“科頭”。亦以稱歌伎樂工。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散序》:“其日,狀元與同年相見後,便請一人為録事,其餘主宴、主酒、主樂、探花、主茶之類,鹹以其日辟之。主樂兩人,一人主飲妓。放榜後,大科頭兩人(第一部),常詰旦至期集院,常宴則小科頭主張,大宴則大科頭,縱無宴席,科頭亦逐日請給茶錢。”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一:“《秦中歲時記》雲:期集謝恩了……便於亭子小宴,召小科頭同樂,至暮而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科頭”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主要出現在書面語或特定語境中。其核心含義及權威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不戴冠帽,裸露發髻

    指古人束發但不戴冠帽或頭巾的狀态,體現簡樸、閑散或狂放不羁的形象。

    例證:

    《史記·張儀列傳》載秦人“科頭箕踞”,司馬貞索隱:“科頭,謂不著兜鍪入敵。”

    王維《與盧員外象過崔處士興宗林亭》詩:“科頭箕踞長松下,白眼看他世上人。”

  2. 光頭、秃頭(方言引申義)

    部分地區方言中引申指未蓄發的光頭,但此用法較少見且非主流。需注意語境區分。


二、文化内涵與使用場景


三、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科頭”釋義(注:鍊接為詞典官網示例,實際引用需确認有效後替換)

  2.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

    收錄“科頭”詞條,強調其“不戴冠”的本義及文獻用例。

  3. 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釋義側重古義,注明“科”通“裸”,表“裸露”之意。


四、注意事項

(注:因部分古籍原典鍊接穩定性有限,建議優先參考權威出版社紙質或官方電子詞典。如鍊接失效,請以《漢語大詞典》《古代漢語詞典》等紙質來源為準。)

網絡擴展解釋

“科頭”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一、不戴冠帽,裸露頭髻

  1. 基本釋義
    指不戴冠帽或頭盔,露出頭髻的狀态。這一用法常見于古代文獻,多用于描述戰士、隱士或灑脫之人的形象。

    • 文獻例證:
      《戰國策·韓策一》提到秦國士兵“跿跔科頭,貫頤奮戟”,鮑彪注“科頭,不著兜鍪(頭盔)”;
      《資治通鑒》記載呂布“科頭袒衣”,胡三省注“科頭,不冠露髻”。
  2. 文化背景
    古代士人注重冠帶禮儀,“科頭”常被視為不拘禮節的象征,如隱士或狂士的裝束。《老殘遊記》中描述人物“科頭,不束帶”,即體現其灑脫。


二、古代教坊中的頭目或樂工

  1. 職業釋義
    唐代教坊将歌樂分為不同科目,各科負責人稱為“科頭”,後也泛指樂工、歌伎。
    • 文獻例證:
      五代《唐摭言》記載,科舉放榜後宴席由“大科頭”“小科頭”主持,負責樂舞安排。

造句示例(來自文獻)


補充說明

以上解釋綜合了古代文獻和權威詞典的釋義,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戰國策》《抱樸子》《唐摭言》等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白鶂被羽弁髦冰橇賓将駁殻蟬蛻蛇解車載鬥量純氣從死徂魂大寵當場出彩宕冥誕纖都鹹斷章截句敦儉法灸神針方先生方正字幡戟風樹之悲浮動紅燈綠酒花梨賄币加強截刻解澤唧唧精笃久稽尻門子雷達錄曲濾鍋美諡明醫偶耕缥醪貧時交碁局侵紊欽羨瓊華島起土泉金茹齋熟友竦耳鎖邊吞摟秃子五比丘瑕惡遐怪小就挾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