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奏曲之法,至某句乃反複再三,稱三疊。 宋 蘇轼 《仇池筆記·陽關三疊》:“餘在 密州 , 文勛 長官以事至 密 ,自雲得古本《陽關》,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疊,乃知古本三疊蓋如此。”
(2).三首。 宋 嶽珂 《桯史·李白竹枝詞》:“是夜宿於驛,夢 李白 相見於山間。曰:‘予往謫 夜郎 ,於此聞杜鵑,作《竹枝詞》三疊,世傳之不子細,憶集中無有,三誦而使之傳焉。’”
(3).猶三通,三遍。 宋 梅堯臣 《初冬夜坐憶桐城山行》詩:“書之空自知,城上鼓三疊。”
(4).猶三折。指 廬山 三疊泉 。 宋 戴複古 《廬山》詩:“九疊屏風三疊水,更無詩句可形容。” 元 李洞 《廬山記》:“四圍巒障欲合,泉若瓊簾,從空懸布,為三疊而下。”
“三疊”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解釋:
古曲演奏技法
指樂曲中某一句子反複三次的演奏方式,最典型的例子是唐代琴曲《陽關三疊》。該曲以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詩為核心歌詞,通過三次重複并擴展詩意表達離别之情。
詞牌結構
在宋詞中,部分長調詞分三段且曲調重複,稱為“三疊詞”,如周邦彥的《蘭陵王·柳》。
數量詞
地理名稱
特指廬山瀑布“三疊泉”,因其水流經三級台階飛瀉而下得名。
在漢字構造中,“三疊字”指由三個相同部件疊加而成的字(如“鑫”“淼”),但此含義與“三疊”作為詞語的本義無關。
需根據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文學與音樂領域多指反複三次的曲式或詞體結構,地理上則特指廬山瀑布。
《三疊》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紙張三折疊成形的一種折法,用于制作一些藝術作品或者日常生活用品。
根據《康熙字典》,《三疊》的部首是紙(纟),總筆畫數為11。
《三疊》最早出現在《東京夢華錄》這部文獻中,記述了古代書法家張旭所制作的小紙藝術品。隨後,這種紙的折疊方法逐漸流傳開來,并應用于傳統民間藝術作品和手工制作中。
繁體字“三疊”是對于簡體字“三疊”的繁化形式,兩者意思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但《三疊》在古代的寫法和現代基本相同,部首為紙,總筆畫為11。
他用五張紙将《三國演義》中的名将紙折成了一組立體的小人,非常精美。
三疊藝術、三疊圖案、三疊紙藝等。
紙藝折疊、紙折藝術。
平鋪展開、正常攤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