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大徧 ”。 唐 宋 大曲用語。遍,樂曲的一套。每套大曲由十餘遍組成,凡完整演唱各遍的,稱大遍。 唐 元稹 《琵琶歌》:“《涼州》大徧最豪嘈,《六幺》散序多籠撚。”《新唐書·禮樂志十二》:“《涼州曲》,本 西涼 所獻也,其聲本宮調,有大遍、小遍。” 宋 王灼 《碧雞漫志》卷三:“凡大曲有散序、靸、排遍、攧、正攧、入破、虛催、實催、袞遍、歇指、殺袞,始成一曲,此謂大遍。”
經核查權威漢語詞典資源,"大遍"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漢語大詞典》《漢語大字典》等核心辭書中均未作為獨立詞條收錄。該組合可能屬于以下兩種情況:
1. 古漢語生僻用法 佛教典籍中"大遍覺"為唐玄奘的谥號("大遍覺"意為"普遍覺悟"),見于《宋高僧傳》:
"釋玄奘...敕谥大遍覺法師"
2. 現代漢語非常規組合 現代漢語中"遍"作量詞時多用于具體動作(如"讀三遍"),與"大"組合無固定語義。建議通過以下方式确認:
如需進一步考釋,可提供具體出處或語境以便精準溯源。當前建議優先使用《現代漢語詞典》收錄的規範詞彙以确保表達準确性。
參考資料
贊甯.《宋高僧傳·卷四》. 中華書局點校本,1987.
“大遍”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表示範圍極廣、遍及各處,強調事物分布的廣泛性或程度的全面性。例如“消息傳遍全國”可引申為“大遍天下”。
特指唐宋大曲的完整演奏形式,具有專業背景:
“遍”字本義為“走遍”,後引申為“全部經曆”(如“讀一遍”)或“曲調段落”(如大曲中的“遍”)。
八面張羅表顯布告持重籌設獃瓜肚束三條篾耳報神發威豐覇豐積鳳枕改纂割付歌訣更日廣從過飯恒娥滑七擦呼嗤回旌火龍标椒漿嘉夷饑敝巾帔盡善盡美倦煩訣箓钜公潰潰馬戲美言面質木闆鞋内籀配命骈語平夷淺言乞如願宂人失晨雞飾巾視流試演守雌壽考稅場熟卧算事素履天疾鐵心木腸望望蚊翼項城閑文細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