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征稅的場所。 宋 陸遊 《入蜀記》卷三:“過 雁翅夾 ,有稅場,居民二百許家。”《宋史·食貨志下八》:“七年,罷諸路承買土産稅場。”
“稅場”是一個曆史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綜合多個來源的信息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稅場指古代征稅的場所,主要用于征收商稅、土産稅等。例如宋代陸遊《入蜀記》記載:“過雁翅夾,有稅場,居民二百許家”,說明稅場是兼具行政功能與居民聚集的場所。
曆史背景與功能
宋代稅場多設于交通要道或商貿集中地,如青龍鎮(今上海青浦)因商稅貢獻突出,成為秀州轄區的重要稅場之一。《宋史·食貨志》提到“罷諸路承買土産稅場”,反映了稅場在地方財政中的作用和調整。
其他可能的引申義
個别資料将“稅場”解釋為貪污受賄的場所,可能源于對古代官員利用稅收權力斂財現象的概括,但這一說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需謹慎對待。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宋史》或陸遊《入蜀記》原文,亦可參考宋代經濟史相關研究。
《稅場》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征稅的地點或場所。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左邊的部首是 "钅",表示與金屬有關的事物;右邊的部分是 "田",表示田地,代表財産。因此,稅場可以理解為征稅的地方,即政府用于收取稅款的場所。
拆分《稅場》的部首是:"钅" 和 "田"。"钅" 部首的筆畫為 5,"田" 部首的筆畫為 5。
《稅場》一詞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稅收制度。人們在古代常常将金屬貨币藏在田裡,以避稅。因此,當政府要進行稅收時,他們必須在田地中尋找這些藏匿之物,而稅收工作就發生在"稅場"。
繁體字 "稅場" 可以表示《稅場》這個詞。
古代漢字對《稅場》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古代字典中,"田" 字由三個分隔的田字組成,"钅" 字則更加複雜,由 10 個部首組成。整體來看,古代漢字的寫法比現代要繁瑣一些。
1. 政府派遣稅務人員到各個稅場,收取農民的稅款。
2. 在曆史上,稅場是國家收入的重要來源。
3. 他們在稅場中工作了一整天,以确保納稅人的財産正确計算稅款。
組詞:稅務、稅務人員、稅收
近義詞:稅所、稅務所
反義詞:財産、財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