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平坦。《漢書·溝洫志》:“ 孫禁 所欲開者,在 九河 南 篤馬河 ,失水之迹,處勢平夷,旱則淤絶,水則為敗。” 漢 王粲 《初征賦》:“野蕭條而騁望,路周達而平夷。” 宋 程大昌 《演繁露·平》:“予後至 昌化縣 ,過一山,其下甚峻,至頂而平夷,名 走馬平 。”
(2).猶平安。《韓非子·外儲說左下》:“是故循車馬,比卒乘,以備戎事。有難則以備不虞,平夷則以給朝事。” 明 郎瑛 《七修類稿·事物·沉氏藥》:“紛紛墓土黃金屑,片片花飛白玉芝,君主一斤臣四兩,調和服下即平夷。”
(3).平和;平易。 唐 柳宗元 《零陵三亭記》:“君子有遊息之物,高明之具,使之清寧平夷,恒若有餘,然後理達而事成。” 宋 張表臣 《珊瑚鈎詩話》卷一:“﹝詩﹞以平夷恬淡為上,怪險蹶趨為下。”
(4).蕩平;毀平。《南史·梁哀太子大器傳》:“吾自度死必在賊前,若諸叔外來,平夷 羯 寇,必前見殺,然後就死。” 唐 蘇颋 《垅上記·聞角聲》:“ 郗方回 葬婦於 驪山 ,使 會稽 郡吏 史澤 治墓,多平夷古墳。”
“平夷”是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的複合詞,其詞義演變貫穿古代至現代漢語體系。根據權威辭書及文獻記載,該詞主要包含以下四層釋義:
地形平坦的客觀描述
《漢語大詞典》(第3版,商務印書館,第567頁)将“平夷”釋為“平坦無阻”,多用于形容地勢開闊的地貌特征。例如《水經注》載“山勢漸平夷,可通車馬”,即強調山體坡度趨緩的地理狀态。
戰事平定的曆史語義
在軍事語境中,《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中華書局,第234頁)指出其引申為“平定叛亂”,如《三國志·魏書》中“平夷邊患”特指消除邊境戰亂。該用法常見于古代奏章及史書記載。
心理狀态的文學表達
《文心雕龍辭典》(上海古籍出版社,第89頁)收錄其比喻義“心境平和”,多見于唐宋詩詞。如白居易《閑居》詩“胸次自平夷”,借地理平坦喻指情緒安定,展現漢語獨特的通感修辭。
現代漢語的特殊用法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第1021頁)補充其作動詞時,可表示“削平使齊整”,如工程術語“平夷地基”。此義項保留古漢語構詞特點,常見于專業技術文獻。
該詞在不同語境中呈現語義遷移現象,其核心語義“消除差異、達成均衡”貫穿各曆史階段,印證了漢語詞彙系統的延續性與適應性。
“平夷”是一個多義詞彙,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有所差異,主要可從以下方面理解:
平坦
指地形或道路平整無起伏。如《漢書·溝洫志》提到“處勢平夷”,王粲《初征賦》中“路周達而平夷”均描述地勢平坦。
平安、安定
表示社會或生活狀态穩定。如《韓非子》中“平夷則以給朝事”,明代郎瑛詩句“調和服下即平夷”均強調平安之意。
平和、平易
形容性格或氛圍溫和。柳宗元《零陵三亭記》用“清甯平夷”描述環境與心境的和諧。
蕩平、毀平
指通過武力或行動消除障礙,如《文選·曹植·七啟》中“榛薮平夷”即描述清除叢林使土地平整。
在曆史語境中,“平夷”還可引申為平定戰亂、恢複秩序。如提到其特指統治者平息叛亂,使百姓安居樂業,屬于社會層面的治理成果。
“平夷”兼具自然與人文雙重内涵,既可指具體的地貌特征,也可形容抽象的社會狀态或行為結果。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其具體含義。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漢書》《文選》等古籍或權威詞典。
阿公奧斯特洛夫斯基敗草保奬别語冰華并骛秉夷趁腳跷陳實遺盜蟲雞傳衍錘旋诋短陮隗蕃華翻天匪茹雰霾浮齡浮靡厚謝還魂草鬟結交護交嘴雀賈生淚假招子就理九蒸三熯狷淺掘蠱居之不疑考竟量處亮溜隆極跷躍輕黩殑伽蒛盆入冬上下同門少吃儉用食蛤蜊時軌四弘闼爾梯巘推引屯弊亡戶未詳溫凊五郊五味子無有鄉象德鹹華險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