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平坦。《漢書·溝洫志》:“ 孫禁 所欲開者,在 九河 南 篤馬河 ,失水之迹,處勢平夷,旱則淤絶,水則為敗。” 漢 王粲 《初征賦》:“野蕭條而騁望,路周達而平夷。” 宋 程大昌 《演繁露·平》:“予後至 昌化縣 ,過一山,其下甚峻,至頂而平夷,名 走馬平 。”
(2).猶平安。《韓非子·外儲說左下》:“是故循車馬,比卒乘,以備戎事。有難則以備不虞,平夷則以給朝事。” 明 郎瑛 《七修類稿·事物·沉氏藥》:“紛紛墓土黃金屑,片片花飛白玉芝,君主一斤臣四兩,調和服下即平夷。”
(3).平和;平易。 唐 柳宗元 《零陵三亭記》:“君子有遊息之物,高明之具,使之清寧平夷,恒若有餘,然後理達而事成。” 宋 張表臣 《珊瑚鈎詩話》卷一:“﹝詩﹞以平夷恬淡為上,怪險蹶趨為下。”
(4).蕩平;毀平。《南史·梁哀太子大器傳》:“吾自度死必在賊前,若諸叔外來,平夷 羯 寇,必前見殺,然後就死。” 唐 蘇颋 《垅上記·聞角聲》:“ 郗方回 葬婦於 驪山 ,使 會稽 郡吏 史澤 治墓,多平夷古墳。”
“平夷”是一個多義詞彙,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有所差異,主要可從以下方面理解:
平坦
指地形或道路平整無起伏。如《漢書·溝洫志》提到“處勢平夷”,王粲《初征賦》中“路周達而平夷”均描述地勢平坦。
平安、安定
表示社會或生活狀态穩定。如《韓非子》中“平夷則以給朝事”,明代郎瑛詩句“調和服下即平夷”均強調平安之意。
平和、平易
形容性格或氛圍溫和。柳宗元《零陵三亭記》用“清甯平夷”描述環境與心境的和諧。
蕩平、毀平
指通過武力或行動消除障礙,如《文選·曹植·七啟》中“榛薮平夷”即描述清除叢林使土地平整。
在曆史語境中,“平夷”還可引申為平定戰亂、恢複秩序。如提到其特指統治者平息叛亂,使百姓安居樂業,屬于社會層面的治理成果。
“平夷”兼具自然與人文雙重内涵,既可指具體的地貌特征,也可形容抽象的社會狀态或行為結果。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其具體含義。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漢書》《文選》等古籍或權威詞典。
《平夷》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使各族人民平均一祖宗的稱號。
《平夷》的部首是“白”和“卩”,總筆畫為11畫。
《平夷》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尚書·周書·召卷》:“餘将可汗皇帝,使四方豺狼,為王良民。” 同時,《平夷》也是一個繁體字,寫作“平夷”。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平夷》的部首有時被寫作“白”和“⺙”。
1. 當時的統治者緻力于實行《平夷》政策,使全國各族人民享受平等和諧的生活。
2. 《平夷》是我們民族團結和文明進步的重要基礎。
1. 平夷政策
2. 平夷平等
3. 平夷一祖宗
4. 平夷統一
1. 同宗平等
2. 平權共享
3. 平等對待
4. 同源平衡
1. 壓迫剝削
2. 非平等
3. 各不同族
4. 隔離歧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