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erfection] 形容事物非常完美
任何事物一開始都不可能是盡善盡美的
《論語·八佾》:“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韶》, 舜 時樂名;《武》, 武王 時樂名。後以“盡善盡美”指完美至極。《大戴禮記·哀公問五義》:“所謂士者雖不能盡道術,必有所由焉;雖不能盡善盡美,必有所處焉。”《晉書·王羲之傳論》:“所以詳察古今,研精篆素,盡善盡美,其惟 王逸少 乎!” 唐 韓愈 《與崔群書》:“比亦有人説足下誠盡善盡美,抑猶有可疑者。” 清 宣鼎 《夜雨秋燈錄三集·同胞三鼎甲》:“今尚有女未婚,我欲得一傳臚壻,則盡善盡美矣。” 老舍 《茶館》第二幕:“ 王淑芬 正和 李三 忙着布置,把桌椅移了又移,擺了又擺,以期盡善盡美。”
"盡善盡美"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事物達到了極其完善、完美的境地,毫無瑕疵。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一、字義分解
二、整體釋義 “盡善盡美”形容事物在内容(善)和形式(美)上都達到了最完善、最完美的境界,沒有任何缺點或不足之處。它表達的是一種極高的标準和要求,常用于贊揚事物極其完美,或表達追求完美的态度。
三、語用特征
四、權威詞典釋義參考
五、溯源(源自《論語》) “盡善盡美”的典故直接來源于《論語·八佾》。孔子在評價古代樂舞時說道:
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 《韶》:相傳是舜時的樂曲。孔子認為其樂曲形式(美)極其優美,思想内容(善)也完全符合他推崇的仁德之道,故稱“盡善盡美”。
- 《武》:相傳是周武王時的樂曲。孔子認為其樂曲形式(美)也很優美,但内容表現的是武王伐纣的武力功業,未能完全符合孔子理想的“仁德”标準,故稱“盡美矣,未盡善也”。
綜上所述,“盡善盡美”源于儒家經典《論語》,意指内容(善)和形式(美)都達到了完美的極緻,是漢語中表達最高程度完美境界的經典成語。其核心在于對“善”(内在品質、内容)與“美”(外在形式、表現)雙重完美的極緻追求。
"盡善盡美"是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五個方面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指事物達到内容與形式的雙重完美,沒有任何缺陷。由"盡善"(極緻完善)和"盡美"(極緻美好)兩個并列結構組成,強調事物在道德内涵與外在表現上都無可挑剔。
二、典故溯源 出自《論語·八佾》:"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孔子用此評價舜樂《韶》與周武王樂《武》,認為前者兼具禮樂形式美與仁德内涵,後者雖形式完美但未完全體現仁政思想。
三、應用場景
四、語言結構
五、文化啟示 該成語承載着儒家"文質彬彬"的審美觀,主張形式與内涵的統一。現代使用中需注意:
可通過查字典()或成語詞典獲取更多例句及典故細節。
八鬥才拜表稗野焙烘缏子表裡山河比肩繼踵碧虛誠厚愁城春纖初祖撺越村先生大歸殚見洽聞德華防萌杜漸繁音風豔勾銷鴻篇幻茶煌榮腳梢天駕駛寄處舉逸看不起鲙殘魚來派郎貓麟跱弄口巒岡露車媒紅靡衣媮食難乎為情蔢莎鉛砌乾陀羅擎戴球莖妻息耆賢三檐傘時款霜溪水路束手待斃私短送究歲紀讨便宜桃竹簟鐵蒺藜頽響枉斷霞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