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骈語的意思、骈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骈語的解釋

四六對偶的語言。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禨祥·雷震陵碑》:“雷震 長陵 碑,上命重建,時内臣督工竣事,叙薦閣部,科道諸臣皆用駢語,如憲臣勘功臚列無異,識者已駭其僭矣。”《明史·閹黨傳·閻鳴泰》:“凡疏詞揄揚,一如頌聖,稱以‘ 堯 天帝德,至聖至神’。而閣臣輒以駢語褒答。” 魯迅 《中國小說史略》第十五篇:“惟于文辭,乃大有增删,幾乎改觀,除去惡詩,增益駢語;描寫亦愈入細微。”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骈語是漢語中一種特殊的語言表達形式,其含義和特點可綜合多個來源解析如下:

一、基本含義

骈語指運用并列對偶的語言形式,通過相似詞語或句子的組合增強表達效果。其名稱源自"骈"字本義(兩馬并駕,引申為并列),常見于四六對偶的句式結構。

二、核心特征

  1. 結構特點:以四字、六字句式為主,講究對仗工整,如"堯天帝德,至聖至神"()。
  2. 功能作用:通過重複、并列手法強化語言節奏感,常見于古代奏疏、碑文等正式文體()。
  3. 特殊形式:存在"四字骈語"結構,如"方圓""逶迤",這類短語介于成語和自由短語之間,具有半固定性()。

三、曆史發展與運用

明代文獻中已出現骈語使用記載,如《明史》提到官員奏疏"用骈語褒答"()。在文學領域,《莊子》通過骈散結合的句式構建獨特語言風格(),清代《骈字類編》更是系統收錄此類詞語。

四、學術辨析

需注意與"骈文"的區别:骈語側重語言形式特征,而骈文是講究對仗、聲律的獨立文體()。現代漢語中,四字骈語呈現向成語轉化的趨勢,但仍保留結構靈活性()。

如需了解具體文獻中的骈語用例,可參考《野獲編》《明史》等古籍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二

骈語

骈語是指一種修辭手法,通過雙音重複的形式來達到一種鮮明的效果。它是古代文人常用的修辭手法之一,多用于骈文和詩歌創作中。

拆分部首和筆畫

骈語的拆分部首為馬,共有10個筆畫。

來源

“骈語”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中。在古代象形文字中,“骈”字的本義為馬多次騰躍的樣子,後來引申為指文辭修飾多樣、排列有序的文句。

繁體

骈語的繁體字為駢語。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骈語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它的形狀稍微有些變化,但整體結構依然可辨。

例句

如《紅樓夢》中的一句骈語:“燭淚滿紙,冷香空殘。”通過雙音“滿”和“殘”的骈起,表達了極盡哀怨之情的意境。

組詞

骈選、骈文、骈句、骈章。

近義詞

并列、對偶。

反義詞

單調、散文。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