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頭巾和披肩。《北史·李翥傳》:“﹝ 李翥 ﹞嘗著巾帔,終日對酒,招緻賓客,風調詳雅。”《舊唐書·西戎傳·波斯國》:“丈夫剪髮,戴白皮帽,衣不開襟,并有巾帔……婦人亦巾帔裙衫,辮髮垂後,飾以金銀。”
“巾帔”是由“巾”和“帔”組成的複合詞,具體含義如下:
巾(jīn)
指用紡織品制成的頭巾或布塊,主要用于包裹頭部或擦拭物品。
帔(pèi)
讀作第四聲,指古代披在肩背上的服飾,材質多為布帛或皮革,常帶有刺繡裝飾,如“鳳冠霞帔”中的“帔”。部分資料提到“帔”的異讀(如péi),但主流讀音為pèi。
“巾帔”即頭巾與披肩的組合,是古代男女均可穿戴的服飾:
巾帔(jīn kui)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巾和帔兩個部分組成。
巾是漢字的一個部首,它通常表示頭巾或者帕子。帔意為帽子上的飾物,用于裝飾和保護頭部。
根據字形結構,巾帔的拆分部首分别是巾和帔。
巾的構造簡單,由3個筆畫組成,上下稱之為上巾和下巾。從左至右寫。
帔的構造相對複雜,由10個筆畫組成。上部一般寫作邛而下部寫作巾。
《巾帔》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通常用于形容身份尊貴、官職高位的人。巾帔既是頭巾又是帽子上的裝飾,可以反映出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和名望。
在繁體字中,巾帔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巾帔。
在古時候,巾帔的寫法有所變化。巾的古代字形為"币",而帔則寫作"巿"。
例句:
他在這個領域中可謂是巾帔之才,深受大家的尊敬和崇拜。
組詞:巾首、帔粉、帔子、巾袂、巾箱。
近義詞:冠冕、冠帽、冠蓋。
反義詞:貧寒、卑賤、草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