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旦雞。 三國 魏 曹操 《選舉令》:“諺曰:‘失晨之雞,思補更鳴。’”
“失晨雞”是一個源自古代文獻的成語,具體解釋和背景如下:
“失晨雞”指忘記報曉的雄雞(“晨”即清晨報曉時分),比喻因疏忽而失職的人,或犯錯誤後希望彌補的人。該詞最早見于三國時期曹操的《選舉令》中諺語:“失晨之雞,思補更鳴”,強調過失者仍有改過自新的機會。
《選舉令》中的原句表明,該詞多用于激勵人改正錯誤、彌補過失,而非單純指責失職行為。
失晨雞(shī chén jī),是一個充滿寓意的詞語,它可以拆分為“失”、“晨”和“雞”三個部分。
失(shī)表示喪失、失去的意思,晨(chén)指的是早晨、清晨的時間段,雞(jī)則是鳥類的一種。
從字面上理解,失晨雞可以解釋為失去了雞的清晨。但在實際應用中,它通常被用來形容那些懶散、不願早起的人,暗示他們像失去了清晨的雞一樣,錯過了美好的時光。
失晨雞的構成部首分别是“水”、“日”和“鳥”,其中“水”和“日”都是常用的漢字部首。
失晨雞的筆畫總共有12畫。其中,“失”字有5畫,“晨”字有12畫,“雞”字有7畫。
關于失晨雞這個詞的來源,目前沒有确切的記錄。這可能是一種通俗的口語詞彙,逐漸在人們的日常交流中形成和流傳開來。
在繁體字中,失晨雞的寫法與簡體字一樣。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失晨雞的形态可能會有所不同,這是因為漢字的形态會隨着時間的推移而發生變化。
下面是一些關于失晨雞的例句:
1. 他是個失晨雞,每天都要被鬧鐘吵醒。
2. 别再當失晨雞了,早起的鳥兒有蟲吃。
組詞:失去、清晨、雞鳴、懶鳥。
近義詞:懶洋洋、宅男、懶散。
反義詞:早起、勤勉、早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