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廻旌”。指出使返歸。旌,古代使者所持旌節。 南朝 陳 潘徽 《贈北使詩》:“迴旌逗 隴 左,返軸指 河 源。” 明 何景明 《贈韓亞卿還湖南》詩之二:“送節初臨夏,廻旌已逼年。”
“回旌”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以下是綜合解釋:
“回旌”原指古代使者完成使命後持旌節返回。其中,“旌”是使者身份的象征——旌節(一種裝飾牦牛尾的竹竿,代表朝廷授權)。該詞常用于描述外交或公務出使的返程場景,例如南朝陳潘徽的詩句“迴旌逗隴左,返軸指河源”,即通過“回旌”體現使者的歸程軌迹。
在部分文獻中,“回旌”被引申為軍隊撤退或回返。這裡的“旌”指代軍旗,“回”表示方向調轉,合起來可理解為“調轉軍旗撤退”。例如,描述戰争場景時,可能會用“回旌”表達退兵或戰略轉移。
高權威來源(如)及部分字典均以“出使返歸”為核心解釋,而“軍事撤退”的釋義更多見于成語類解讀,可能存在語義擴展。建議在具體使用中優先參考前者,并結合語境分析。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贈北使詩》《贈韓亞卿還湖南》等原文,或參考古代使節制度相關史料。
《回旌》是一個具有特定含義的漢字詞語,它代表着一種特定的動作或狀态。
把《回旌》這個詞分成部首有“囗”和“白”,其中“囗”是立體字,表示“口”的意思;“白”表示顔色。此外,它的總筆畫數量是12畫。
《回旌》這個詞來源于古代的文學作品,意為“回頭看”。它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或物體離開後再次回頭看的動作或态度。
在繁體中,它的寫法為「回京」。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中,它的形狀可能稍有不同。但它的基本含義和構成部分依然是一樣的。
1. 他離開了,但在離開之前他回旌看了我一眼。
2. 旅途中,她頻繁地回旌,仿佛有什麼重要的事情落在了身後。
回旌木、回旌樓、回旌台、回旌亭
回望、回頭、回顧
放任、遠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