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打棍子的意思、打棍子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打棍子的解釋

[punish with the big stick;bludgeon] 比喻用莫須有的罪名整治人

詳細解釋

比喻在政治上打擊迫害别人。《<艾青詩選>自序》:“都因為他享有亂打棍子、亂扣帽子的自由。”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打棍子"是現代漢語中具有特殊文化内涵的動詞短語,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個維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的規範解釋,"打棍子"原指用棍棒擊打的動作,現多用于比喻對他人進行簡單粗暴的批評或攻擊,特别是在政治運動或輿論鬥争中,以強權手段壓制不同意見的行為。該詞常見于對非理性批判現象的表述,如:"學術讨論應避免亂扣帽子、打棍子的不良風氣"。

二、詞源演變 據《漢語大詞典》(第二版)考證,該詞的比喻用法形成于20世紀50年代,最初出現在政治文獻中,用以描述特定曆史時期的批判方式。語言學家李行健在《現代漢語慣用語規範詞典》中指出,該詞的語義演變反映了社會語用習慣與政治生态的互動關系。

三、使用場景

  1. 政治語境:指代非理性的批判方式,如《人民日報》社論曾批評"要杜絕以打棍子代替說理的現象"(2019年5月)
  2. 學術讨論:警示學術争鳴中的非理性批判,相關案例可參考《中國社會科學》2022年第3期《學術批評的邊界研究》
  3. 日常交際:形容人際關系中的惡意攻擊行為,常見于口語表達"讨論問題不要打棍子"

四、近義詞語 與"扣帽子""抓辮子"構成特定語義場,三者常并列使用,合稱"文革三大批判方式",該表述見諸北京大學中文系《當代漢語新詞研究》(2020年出版)第三章。

網絡擴展解釋

“打棍子”是一個漢語慣用語,其核心含義為用莫須有的罪名進行批判或政治打擊,常見于中國大陸的特定曆史或社會語境中。以下是詳細解析:


1. 定義與用法


2. 文化與社會背景


3. 語言特征


4. 例句與使用場景


“打棍子”不僅是語言現象,更反映了特定曆史時期的政治文化。使用時需注意其批判性語境,避免濫用導緻誤解。如需更多例句或近義詞擴展,可參考權威詞典(如漢典、滬江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白日賊扳機閉幕兵府弊衣疎食掣電襯道袍雠視春色叢山從槖大頭小尾貂珥地重複讀鵩舍敷贊丱角孤遠阖宗紅杏出牆懷沙荒飽環山阍人瓠子歌幾及旌寵扣頭廥倉浪栧纜系臨機辄斷留連忘返龍伯國毛發聳然每逢牛脍牛仔褲峭發敲金擊石寝耒啓顔染署人情冷煖聲吞氣忍豕豪事事時政暑暍陶輪稊秕痛痹土族望表知裡窩窩别别閑遠曉識下喬遷谷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