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痛痹的意思、痛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痛痹的解釋

病名。中醫指以疼痛劇烈為主症的痹症。《素問·痹論》:“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 張介賓 注:“陰寒之氣,客於肌肉筋骨之間,則凝結不散,陽氣不行,故痛不可當。”《醫宗金鑒·雜病心法要訣·痹病總括》“風勝行痹寒痹痛”注:“寒邪勝者,其痛甚苦,故曰痛痹。”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痛痹是中醫術語,指因寒邪侵襲導緻肢體關節劇烈疼痛的痹症,又稱“寒痹”。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病因

痛痹屬于“三痹”之一,源于《素問·痹論》,由風寒濕邪共同侵襲人體引起,其中以寒邪為主導。患者正氣不足時,寒邪阻滞經絡氣血運行,導緻冷痛症狀。

二、典型症狀

  1. 疼痛特點:關節冷痛劇烈,痛處固定,遇寒冷加重,溫熱可緩解。
  2. 伴隨症狀:長期未愈可能出現關節僵硬、屈伸不利,甚至腫大變形。

三、與其他痹症的區别

四、治療與預後

中醫治療以散寒通絡、祛風除濕為主。若患者體質較強、病程較短,預後較好;若體虛或遷延不愈,可能發展為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等疾病。

五、現代醫學對應

痛痹症狀與西醫學的風濕寒性關節痛、類風濕關節炎等有相似性。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素問·痹論》原文或中醫風濕科相關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痛痹

痛痹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意思是由于寒冷或其他原因而導緻四肢麻木、失去知覺的感覺。

痛痹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痛(疒部+羊)- 12畫

痹(疒部+畢)- 13畫

痛痹這個詞來源于古漢語,早在《易經》中就有記錄,意為身體的部分麻木或失去感覺。

在繁體字中,痛痹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例如,痛痹在古代漢字中的寫法是「痛痺」。

以下是痛痹的例句:

1. 寒冷的天氣讓我的手腳感到痛痹。

2. 他的四肢痛痹得讓他無法行走。

3. 長時間站立導緻他的腿部痛痹。

與痛痹相關的組詞有:

1. 病痛:身體不適或疾病引起的疼痛。

2. 麻木:身體某個部位失去知覺或感覺遲鈍的狀态。

3. 感覺:人體接受外界刺激并反應的能力。

與痛痹意思相反的詞語是:敏感,表示身體部位對刺激或觸摸特别敏感。

綜上所述,痛痹是指因為寒冷或其他原因導緻四肢麻木、失去知覺的感覺。它由疒部和羊、畢兩個部首和25個筆畫組成,在古代漢字中寫作「痛痺」。與痛痹相關的詞語有病痛、麻木和感覺,與其相反的詞語是敏感。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