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樂府歌辭名。 漢武帝 作。 漢 元封 二年, 武帝 令 汲仁 、 郭昌 發卒數萬人,堵 黃河 瓠子 決口,并自臨工地。初堵口不成, 武帝 作《瓠子歌》二章悼之,卒塞 瓠子 。事見《史記·河渠書》。 宋 曾鞏 《本朝政要策·黃河》:“ 興國 之間, 房村 之決為甚。當此之時,勞十萬之衆,然後復理。天子為賦詩,比《瓠子之歌》。”亦省稱“ 瓠歌 ”、“ 瓠子 ”。《漢書·叙傳下》:“ 文 陻 棗 野, 武 作《瓠歌》。” 唐 高適 《自淇涉黃河途中作》詩之一:“空傳歌《瓠子》,感慨獨愁人。” 元 貢師泰 《河決》詩:“《瓠子》空作歌,寶鼎徒紀年。”參見“ 瓠子 ”。
“瓠子歌”是漢武帝劉徹親臨黃河瓠子堤決口現場所作的樂府詩,具有曆史與文學雙重價值。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瓠子歌”是樂府詩的一種,屬漢代帝王即興創作。其名源于黃河決口處“瓠子河”(今河南濮陽附近),漢武帝因治水事件有感而發,作詩二章。
曆史背景
主題與情感
詩中既描寫了黃河泛濫的慘狀(如“浩浩洋洋兮慮殚為河”),也表達了漢武帝對災民的關切與治水的決心,結尾以“宣防塞兮萬福來”寄托對國泰民安的期望。
文學風格
如需了解完整詩文或具體注釋,可參考《史記·河渠書》或權威曆史文獻。
《瓠子歌》是一首古代的民歌,也是一種藝術形式。它起源于中國,特别流行于北方地區。這首歌以瓠子為主題,歌頌了農民的辛勤勞動和豐收的喜悅。
《瓠子歌》這個詞可以拆分為瓠(瓜的意思,由瓦部和與瓤字有關的立部構成)、子(兒子,由子部構成)和歌(由曲部構成)三個部分。
瓠子:7畫,部首瓦+立,讀音hù;子:3畫,部首子,讀音zǐ;歌:9畫,部首曲,讀音gē。
《瓠子歌》在中國曆史上可以追溯到宋朝。這首歌通過口傳和民間藝人的表演廣為人知。它最早的文字記載可以追溯到明朝的《永樂大典》中。
繁體字中,“瓠”字的寫法是“瓠”,“瓡”則是另一種常見的寫法。而“歌”字在繁體字中則是“歌”。
在古時候的漢字書寫過程中,與《瓠子歌》相關的字也有一些不同的寫法。例如,“瓠”字在古代有時候寫作“瓰”,而“子”字也有“子”的寫法。這些不同的寫法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和地區有所不同。
1. 《瓠子歌》中的歌詞表達了農民對莊稼的贊美和對辛勤勞動的緻敬。
2. 每年豐收的季節,人們會唱着《瓠子歌》一起歡慶。
組詞:瓠瓜、瓠瓢、瓠葛、瓠瓣
近義詞:瓜子、農歌、田園歌
反義詞:酒歌、戰歌、悲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