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叩頭,磕頭。 漢 王充 《論衡·儒增》:“夫人之扣頭,痛者血流,雖忿恨惶恐,無碎首者。” 宋 蘇轼 《杭州上執政書》之一:“惟有發書之日,西向再拜,扣頭默禱,庶幾區區丹誠,可以感動萬一也。” 明 祝允明 《前聞記·戲語得婦》:“壻扣頭謝罪,共述往語。”
(2).折扣額。指打折扣時扣除的金額。 清 趙翼 《陔馀叢考·放債起利加二加三加四并京債》:“至近代京債之例,富人挾貲往京師,遇月選官之不能出京者,量其地之遠近,缺之豐嗇,或七八十兩作百兩,謂之扣頭;甚至有四扣五扣者,其取利最重。”《官場現形記》第二回:“多一個經手,就多一個扣頭,一層一層的剝削了去。” 老舍 《上任》:“買東西有扣頭。”
“扣頭”一詞在漢語中有兩個主要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指古代跪拜禮節,以頭觸地表示尊敬或謝罪。
文獻例證:
指交易中扣除的金額,常見于商業場景:
以上解釋綜合了古代文獻和現代商業用語的雙重含義,需根據具體語境判斷詞義。
《扣頭》是一個漢語詞語,指的是扣留、保留頭部。這個詞通常用來形容在某種情景或者某種行為中,将頭部全部或者部分隱藏起來。
《扣頭》這個詞可以分為兩個部首,分别是“手部”和“頁部”。
它包含了7個筆畫,屬于中等難度的字。
《扣頭》一詞的來源比較模糊,可能是從古代婚喪嫁娶等傳統習俗中演變而來。古人認為,保留婚禮、葬禮等儀式中的頭部可以帶來吉利和祥和。
《扣頭》的繁體字是「扣頭」。
在古代,字形和使用方法可能會有所不同。據古籍記載,古代的《扣頭》字寫法在一些特殊情況下可能稍有變化,但整體結構和基本意義與現代相似。
1. 在婚禮上,新娘戴着面紗扣頭,顯得神秘而美麗。
2. 他莊重地扣住帽子,表達了對敬老院老人的尊重。
3. 她害羞地扣住臉,不敢看人。
扣留、扣押、扣壓、解扣、扣留
藏頭、遮頭、攔頭、掩頭
顯頭、亮頭、敞頭、露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