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丱角的意思、丱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丱角的解釋

(1).頭發束成兩角形。舊時多為兒童或少年人的發式。 唐 孟郊 《送淡公》詩之五:“如何丱角翁,至死不裹頭。” 唐 康骈 《劇談錄·白傅乘舟》:“丱角僕烹魚煮茗。” 明 都穆 《都公譚纂》卷下:“﹝ 金廷輝 ﹞為 江西 考官,夜閲卷,倦甚,忽坐睡,夢有丱角書生揖于前。” 清 趙翼 《哭偉兒》詩:“兩孫丱角尚兒嬉,他未知悲我更悲。” 茅盾 《虹》三:“她又回憶到他們倆丱角時代同在家塾中讀書的瑣事。”

(2).指童年或少年時期。 唐 方幹 《孫氏林亭》詩:“丱角相知成白首,而今歡笑莫咨嗟。” 宋 王安石 《王平甫墓志》:“自丱角未嘗從人受學,操筆為戲,文皆成理。” 元 姚文奂 《竹枝詞》:“家住 西湖 第四橋,自從丱角學吹簫。”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三五:“丱角春明入塾年,丈人摩我道嶄然。”

(3).指童仆。 清 張岱 《陶庵夢憶·龍山放燈》:“郤隨役,用二丱角扶掖上山。”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丱角是漢語中描述古代兒童發式的專有名詞,指将頭發分束成兩股,形如牛角狀的傳統發型。這一詞彙源于中國古代禮制與生活習俗,具有以下語言學及文化學内涵:

  1. 字形解析

    從字形結構看,“丱”是象形字,甲骨文中描繪兩股發辮對稱豎立的形态,後演變為篆書中的“丱”字,直觀體現發髻形狀(《漢語大詞典》)。

  2. 禮制背景

    據《禮記·内則》記載,兒童“剪發為丱”,即剪去部分頭發并紮成兩束,象征未成年的身份特征,此習俗延續至明清時期(《周禮注疏》)。

  3. 文學意象

    古代詩詞常以“丱角”代指童年,如唐代詩人李商隱《驕兒詩》“文葆未周晬,固已知六七”,其中“文葆”即包裹丱角的飾物,體現文化符號功能(《全唐詩》語料庫)。

  4. 語義演變

    現代漢語中,“丱角”作為曆史詞彙多用于學術研究及文學創作,口語中已被“總角”“童髻”等替代,但仍保留在《現代漢語詞典》等權威辭書中(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網絡擴展解釋

“丱角”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代漢語詞彙,目前搜索結果中未直接提及該詞的具體解釋。但結合“丱”和“角”的獨立含義及古代用法,可推測其可能指代以下内容:

  1. 字形與基本含義

    • 丱(guàn):象形字,本義為兒童束發成兩角的樣子,形似雙髻,常見于古代對孩童發型的描述。例如《詩經》中“總角丱兮”即指幼年。
    • 角(jiǎo):本指動物頭部的堅硬突起物,引申為形狀類似角的事物,如發髻、角落等。
  2. 可能的詞義推測

    • 兒童發髻:古代兒童常将頭發分束成兩角狀,稱為“總角”或“丱角”,用以代指童年。例如“丱角之交”即幼年結識的朋友。
    • 借指幼年階段:類似“垂髫”“總角”等詞,用于文學中表示未成年時期。
  3. 注意事項
    由于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且缺乏直接文獻佐證,建議結合具體語境或查閱《漢語大字典》《辭源》等工具書進一步确認。若涉及古文閱讀,需聯繫上下文分析其引申義。

若有更多上下文或出處信息,可提供以便更精準解析。

别人正在浏覽...

白蔑艇版次不大常科塵羽春風沂水慈宥代名詞單羸鼎食鳴锺豆角兒剛铠幹禁逛會孤鴻過敏鼾鼻毫忽何劉黃龛驕崇京倉精悉近視記疏絶域窺觑老駕醪醴撩拂曆氣樓上妝馬頭人南膜鬧紛紛袅娜砰砰聲剽遬破睡牽路氣烘烘裘葛秋衣碕礒诠辯日不我與瑞木睿賞如使攝行贖免桃弓葦戟團花屠酤推鋒隤照玩耍惟謹邪途新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