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時政的意思、時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時政的解釋

(1).猶時令。按歲時節令制定的有關農事的政令。《左傳·文公六年》:“不告閏朔,棄時政也,何以為民?”《漢書·成帝紀》:“今公卿大夫或不信陰陽,薄而小之,所奏請多違時政。” 顔師古 注引 李奇 曰:“時政,月令也。”

(2).當時的政治措施。《後漢書·班超梁慬傳論》:“時政平則文德用,而武略之士無所奮其力能。” 金 王若虛 《君事實辨下》:“舉人 牛僧孺 、 李宗閔 、 皇甫湜 深陳時政之失,皆後高第。” 吳玉章 《從甲午戰争前後到辛亥革命前後的回憶》:“大緻是書院剛成立不久,學生們即愛議論時政。”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時政”一詞的含義可從傳統和現代兩個維度理解,綜合搜索結果中的權威解釋如下:

一、傳統釋義(側重古代語境)

  1. 歲時農事政令
    指按照季節時令制定的農業管理政策,如《左傳》中“不告閏朔,棄時政也”,強調根據自然規律安排農事活動。

  2. 當代政治措施
    指特定時期實行的具體政治決策,如《後漢書》提及“時政平則文德用”,即當時的治理手段。

二、現代擴展(當代普遍用法)

  1. 時事政治簡稱
    指國内外近期發生的政治事件、政策調整及社會動态,例如國家發展規劃、國際關系變化等。

  2. 核心關注領域
    包括經濟政策、社會治理、民生改善、科技創新等國家治理層面的議題。

三、綜合定義

“時政”是動态概念,既包含曆史語境中與農時、政令相關的具體措施,也涵蓋現代社會中具有時效性的政治經濟事件及政策演變。其内涵從古代的“依時施政”原則,逐漸擴展為對當前國家治理和國際局勢的觀察與分析。

關注意義:了解時政有助于把握社會發展脈絡,增強公民政治素養,例如通過政策解讀預判經濟趨勢。

網絡擴展解釋二

時政的意思

時政一詞是由“時”和“政”兩個字組成的,指的是與時代和政治有關的事務、政治動态和政治現象。它涉及到國家、政府、領導人、立法、決策等與政治相關的方面。

拆分部首和筆畫

時政的部首是“日”和“⻏”,分别位于“時”和“政”的左邊。其中,“日”是一個常見的部首,表示與太陽、時間相關的意思;“⻏”則是一個較為罕見的部首,表示與政治、軍事相關的意思。

時有4畫,政有9畫,共計13畫。

來源

“時政”一詞最早出現在明朝的《事類本草》一書中。當時,它用來指稱與時局和政治有關的事務。

繁體

時政的繁體寫法為「時政」。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時政”這個詞的寫法與現代大緻相同,字形略有差異。

例句

1. 新聞報道了最近的時政動向。

2. 學生們積極參與關注時政話題。

組詞

時勢、政治、時機、時事、時代、政策、時态、政權

近義詞

政治、時事、政務

反義詞

非政治、非時事、非政府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