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刍茭的意思、刍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刍茭的解釋

幹草。牛馬的詞料。《書·費誓》:“ 魯 人三郊三遂,峙乃芻茭。” 孔穎達 疏:“ 鄭 雲:‘茭,乾芻也。’” 宋 嶽飛 《乞兵馬糧食狀》:“芻茭糗糧,一一窘乏。”《清史稿·王杲傳》:“ 王杲 以三百人登臺射 明 軍, 明 軍縱火,屋廬、芻茭悉焚,煙蔽天,諸部大潰。”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刍茭”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chú jiāo,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析如下:

一、基本釋義

指幹草,特指喂養牛馬等牲畜的粗糙飼料。這一解釋在《說文解字》《書·費誓》等古籍中均有記載,如“刍”為草料,“茭”指幹草,組合後強調其作為廉價飼料的屬性。

二、引證與曆史用例

  1. 古代文獻:
    • 《書·費誓》提到“峙乃芻茭”,孔穎達疏注為“乾芻”,即儲備幹草。
    • 宋代嶽飛《乞兵馬糧食狀》中描述軍需匮乏時,用“芻茭糗糧”指代糧草。
  2. 史書用例:
    《清史稿·王杲傳》記載戰亂中“芻茭悉焚”,進一步印證其作為戰略物資的重要性。

三、比喻與引申義

因刍茭是廉價飼料,成語中常借喻平凡、貧賤之人。例如,形容社會地位低下或生活困頓的群體。

四、使用場景

  1. 本義:描述農牧場景中的飼料或物資儲備。
  2. 引申:用于文學或口語中,委婉指代身份卑微、境遇困苦的人。

五、字形與構成

“刍茭”既有具體的實物含義,也在文化語境中衍生出社會隱喻,體現了漢語詞彙的豐富性。如需進一步考證古籍用例,可參考《說文解字》《史記》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刍茭》這個詞是一個古代漢字,也稱為“蓀蓺”或“麤麨”。它指的是人們常見的一種草類植物,多用于飼料或制作席帳等。 拆分部首和筆畫: - 刍:刂(刀)+ 芻(草)(共2畫) - 茭:艹(艸,草)+ 交(交叉)+ 羽(羽毛)(共7畫) 來源和繁體: 《刍茭》這個詞最早可以追溯到《詩經·衛風·氓》中的一句:“誰謂荼苦?春荼有愁。”這句詩所說的“春荼”即是指刍茭。在繁體字中,刍茭的寫法仍為「茭」字。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刍茭的寫法稍有差異。對于“刍”,在《說文解字》中的古代寫法是「辶+艸」,即表示用草來喂養牲畜;對于“茭”,在《爾雅·釋草》中的古代寫法是「艸+由+羽」,即表示用草來制作席帳。 例句: 1. 農民們将刍茭割下,用來喂養家畜。 2. 這個地區盛産刍茭,可以作為生态飼料的替代品。 3. 刍茭的纖維可以用于編織麻繩和席帳。 組詞: 刍荛(所供給的飼料)、刍糧(供牲畜食用的幹草)、茭白(菜肴中用作食材的刍茭的嫩莖)。 近義詞: 草類、飼料、幹草。 反義詞: 小麥、米飯、谷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