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綿所制的小球。懸于冠冕之上,垂兩耳旁,以示不欲妄聽是非。《淮南子·主術訓》:“故古之王者,冕而前旒所以蔽明也,黈纊塞耳所以掩聰,天子外屏所以自障。”《文選·張衡<東京賦>》:“夫君人者,黈纊塞耳,車中不内顧。” 薛綜 注:“黈纊,言以黃綿大如丸,懸冠兩邊,當耳,不欲妄聞不急之言也。” 唐 薛能 《昇平詞》之八:“端拱乾坤内,何言黈纊垂。” 宋 蘇轼 《上初即位論治道(代呂申公)·刑政》:“人主前旒蔽明,黈纊塞耳。耳目所及,尚不敢盡,而況察人於耳目之外乎。”
“黈纩”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字義解析
詞義與用途
“黈纩”指古代帝王冠冕兩側懸挂的黃色絲綿小球,用于象征“塞聰”(阻塞聽覺),提醒帝王不偏聽讒言。這一設計出自《漢書·禮樂志》,是禮儀制度中“垂旒蔽明,黈纩塞聰”的組成部分。
文化象征
它體現了古代帝王需保持明察秋毫、不輕信流言的治國理念,通過視覺化的裝飾強調君主應專注大局,避免被瑣事幹擾。
文獻例證
如《長笛賦》中提到“六器者,猶以二皇聖哲黈益”,這裡的“黈”引申為增益,但“黈纩”更側重其原始禮儀功能。
總結來看,“黈纩”是古代禮制中兼具實用與象征意義的裝飾物,反映了傳統政治文化對君主德行的要求。
黈纩(tóng fāng)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意為“一種紡織布匹的用具”。該字由黈(tóng)和纩(fāng)兩個字組成。
《黈纩》一詞最早見于《說文解字》,是金文體的漢字。在古代漢字書寫中,黈和纩都是獨立的字,後來演變成了一個合體字。
繁體字“黈纩”在字形上變化不大,隻是筆劃的書寫順序可能有所調整。黈纩在繁體字中仍然保留著其古代的形态。
1. 她勤于使用黈纩制作紡織品。
2. 在古代,黈纩是重要的手工藝品。
黈纩制品、黈纩工藝、黈纩手工
黈織、織布、紡織品
非黈纩、不紡織
【别人正在浏覽】